第4節《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1.引導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明確食物需要被消化的原因。
怎樣消化
1.引導學生分析課本p59頁圖3-4理解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2.提出問題:(1)這些營養物質被什么分解? (2)食物為什么要經過牙齒的咀嚼? (3)消化可以分為幾個過程?(4)消化液是在哪兒產生的?3.引導學生看圖3-5了解人體的消化腺并建立消化系統的概念。4.引導學生分析圖3-7了解食物消化的過程和最終產物。5.食物消化的主要場所在哪兒?1.小組合作分析圖3-4理解食物消化的過程并回答問題。2.看圖說出消化系統的組成。3.小組合作分析圖3-7,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食物消化的過程和最終產物。1.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合作精神2.通過交流和回答問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吸收1.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63頁內容,了解營養吸收的過程。2.營養吸收的主要場所在哪兒?閱讀和交流讓學生先了解小腸是食物消化和營養吸收的主要場所,以激發學生探究小腸結構的熱情。探究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
1.創設問題情境:為什么小腸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2.資料:體小腸大約長5-7米,直徑約3厘米,以此可計算出小腸的外表面積大約是0.67平方米,然而小腸的內表面積則有200平方米以上。
3.組織學生觀察小腸內表面具有的皺襞和小腸絨毛的結構圖。
4.組織交流、評價,并補充。
5.組織學生總結小腸適于吸收的特點。
1.分析資料后產生疑問:
小腸的內外表面積為什么差異這么大?
2.討論:
小腸具有環形皺襞和小腸絨毛(皺襞表面的細小突起),有何意義?
3.討論:小腸絨毛有哪些結構特點與小腸的吸收功能相適應?
4.交流、總結:
(1)吸收面積大(小腸內表面具有的皺襞和小腸絨毛);(2)具有吸收營養物質的結構:①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 ②小腸絨毛壁、毛細血管壁、毛細淋巴管壁都很薄。
1.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
2.使學生了解皺襞和小腸絨毛能增加小腸吸收營養物質的總面積。
3.使學生理解小腸絨毛適于吸收的特點:
壁薄(有利于營養物質通過);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運輸脂肪酸)
4.使學生加深對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的認識。小結與鞏固1.播放“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過程”的flash動畫。2.組織學生創作并表演“食物的人體旅行”。1.看動畫。2.創作并表演“食物的人體旅行”。通過看和創作表演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拓展引發學生思考:通過本課的學習給我們的日常生活以什么樣的啟示呢?學生思考并作答使學生關注自身的健康和發展,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培養關愛別人、熱愛生活的情感。
第2課時
教學進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活動目標及說明
新課引入設問:1.人體的消化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2.小腸的結構特點有哪些?3.食物在人體內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描述:1.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兩部分,消化道有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等器官,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臟和胰腺;2.小腸很長,內表面有許多皺襞和絨毛。從學生較熟悉的已學知識入手,引入新知識的學習,易被學生接受。
食物消化吸收的過程用powerpoint和flash動畫展示:食物在人體內消化和吸收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 1.淀粉、蛋白質和脂肪分別在什么部位開始被消化?最終被消化成的小分子分別是什么? 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它能吸收哪些營養物質?3.消化道中還有哪些部位能吸收營養物質?又分別吸收哪些營養物質?組織學生閱讀、分析p63課文,設問:淀粉、蛋白質和脂肪三大營養物質在體內分別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 觀看后討論、交流: 1.淀粉、蛋白質和脂肪分別在口腔、胃和小腸開始被消化,最終分別被消化成葡萄糖、氨基酸以及甘油和脂肪酸;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腸,小腸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無機鹽和維生素;3.胃和大腸也能吸收營養物質,胃能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大腸能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的維生素。甲、乙、丙三位學生分別扮演三大營養物質,描述各自在消化道內被消化和吸收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