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
2、引入:神經調節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呢?
預習本節內容。
教法探討:
本節教學通過演示和學生探究、舉出實例、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形成概念,再進行總結,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學生面對問題,通過演示、學生探究、討論、交流來獲得圓滿答案,讓他們對于概念的掌握不僅僅是記憶,而是能夠理解,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采用的方法有:1.多媒體教學法。
2.學生實驗教學法。
3.啟發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二、反射是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1、其中一位同學邊觀察邊有節奏地拍打邊上的紙盒(無釘尖面)。
觀察。
2、拍打。
觀察。
3、學生提問。
4、根據自己的體驗舉例。
5、思考、討論。
6、歸納、總結概念。
7、利用課件,理解反射弧的結構:感受器、傳入神經元、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元、效應器。
8、思考、回答。
9、觀察。
回答。
實驗。
10、嘗試描述“膝反射”的過程。
11、認真聽取教師講解。
12、思考、討論。
進一步理解:健康、完整的反射弧是實現神經調節的最基本條件。
13、思考討論。 1、演示用來完成“縮手反射”道具。請兩位同學上臺觀察人腦的模型。告訴大家觀察到的現象。提醒臺下的學生注意觀察拍盒子同學的手是否按規定的節奏進行。
2、調換角色,觀察腦的剖面。同時把紙盒中有釘尖的一面露出。重復前面的動作。
3、解釋拍打者的反應。
4、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體驗舉出一些“受到刺激之后,就會做出規律性反應”的實例。
5、提問:為什么受到刺激之后,都會做出規律性反應?
6、概括出反射、反射弧的概念。
7、展示“反射弧”課件,歸納出反射弧的五個組成部分及其作用。
8、草履蟲對刺激的反應是不是反射?為什么?
9、做膝跳反射實驗:教師可先請一位同學前來配合,由學生做被試者,教師做實驗者。由教師將實驗方法、現象演示給同學們看,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的操作與被試者的反應動作。然后請一、兩位同學談談觀察的情況:怎樣扣?扣在哪兒?如何反應?
再由同學之間兩人一組互相做一下膝跳反射實驗。
教師指導學生正確掌握引出本反射實驗的操作。
10、提問:膝反射的反射過程是如何進行的?
11、展示課件,總結學生的結論并分析本反射的刺激與反應方式的確定性:刺激是要快速地叩擊膝蓋下位韌帶,使之受到突然牽拉,緩慢的作用是不能引出膝跳反應的;反應是小腿突然跳起,也就是刺激之后隨即發生的伸膝關節動作。反應可重復。然后分析本反射的適應意義:通常肌腱、肌肉受到突然牽拉的作用而引起相應的肌肉收縮,是對維持身體姿勢或身體平衡有利的。
12、提一些因反射弧某些部位受損而產生調節障礙的問題。如:失明、尿失禁等等。
13、預習提問:為什么訓練有素的足球門將也常會撲空射來的點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