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的第三章《人體的呼吸》的第一節內容。本節內容放在人體的《營養》一章之后講述,為進一步學習下節課《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打下基礎,做好知識鋪墊。呼吸是人體生存的基本生理活動,學生本身知道只要人活著就必須進行呼吸作用,鼻是用來呼吸的器官,但對呼吸時還有哪些器官參與,這些器官對吸入的氣體有什么作用,了解比較少。所以,教材內容由三部分組成,即描述結構、資料分析、補充資料。要想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呼吸道是保證氣體順暢通過的結構,但是呼吸道并不僅僅是氣體的通道,還能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到肺部的氣體有溫曖、濕潤、清潔的作用,不過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保持環境中空氣新鮮,清潔是非常重要的,從科學角度認識空氣質量的好壞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二、設計理念
新課程要求教學過程要突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生活與健康這一主題,使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知道怎樣使自己更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強調對學生非智力因素及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強調學生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力求以問題意識為先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本節內容提供的文字、圖片、數據、以及音像等資料,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開展分析活動,達到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學情分析
根據初一年級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表現為學生心理上的發育還不成熟,思維模式仍然有明顯的形象思維痕跡,對于枯燥的和深奧的描述更是缺乏由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過渡的經驗,對交流的本質的分析尚不夠深入,不能主動透徹的去分析和總結現有的資料,但學生的好奇心很強。應該采取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從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態度上著手,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突出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多引用資料、圖片,結合運用多媒體,多聯系貼近生活的事例,盡力通過學生的切身感受和體驗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四、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說出呼吸道的作用。
2、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分析相關資料,通過分組討論合作,提高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
3、認同人體呼吸道對空氣處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關注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五、教學重點
通過資料分析,歸納出呼吸道的作用。
六、教學難點
呼吸道作用的分析與總結。
七、課前準備
呼吸系統組成模式圖,直尺,分組,5—6人一組。
八、教學課時
1節課。
九、教學過程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
言 播放視頻資料,展示新生兒啼哭的多媒體畫面,并提出問題,引入本章學習的主題——《人體的呼吸》。
問題1:為什么新生兒總是啼哭著來到人間?
問題2:如果自己用手捏鼻子和閉喘,有何感受?大家晚上睡覺是否也要進行呼吸呢?
師:同學們說得好,嬰兒第一聲啼哭標志著呼吸作用的開始,我們每個人一來到人間就離不開空氣需要,不斷呼吸,要不斷的從空氣中獲得氧氣,并排出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