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教學設計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一、根適于吸水的特點:根尖的成熟區生有大量根毛
二、水分的運輸途徑:土壤中的水(無機鹽)→根毛→根內導管→莖內導管→植株各處
莖的結構: 木質部---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形成層---新細胞(使莖逐年長粗)
韌皮部---篩管(運輸有機物)
【練習設計】:
1、根生長有大量根毛,這大大地增加了根吸收水分的 ,提高了根吸收水的效果。
2、移栽幼苗時,下列措施不應采用的是:( )
a.陰天或傍晚移栽 b.帶土移栽 c.多澆水、多施肥 d.剪掉一部分葉片
【教學反思】
本 節課以初中生物課程標準為指導思想,以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和倡導探究性學習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針對本節教材特點、學生特質和教學資源的可操作性,精心設計,本節教學設計主要關注學生主動學習過程,倡導合作,主動參與,動手操作,認真觀察來獲取新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表達 交流的能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
課 前充分準備實驗材料,于一周前就與同組科任及實驗管理員合作培養毛豆種子的幼根,由于天氣較冷,毛豆種子萌發速度偏慢,后來把種子放到恒溫箱培養,這就加快了毛豆種子的萌發速度為課堂教學準備了實驗材料。還有,為了加強教學的直觀性,“水分在莖內運輸的途徑”的實驗,筆者與同學收集了女貞、榕樹、小辣樹、 芋子和桃樹等6種枝條做實驗,通課前過對照實驗,最終選用桃樹枝條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本實驗由學生課前親自操作,認真觀察,親身體驗,增加感性認識,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自主性。
教 學中力求既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又注重學科思想與方法的教育,采用創設情境、倡導合作,重視過程的教學策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習,旨在學生能說明根毛吸水的意義和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解釋生活生產中的現象,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加強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能力,增進同學 友誼,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經 過這堂與學生的共同主動學習,基本達成了三維目標,學生能夠說出大量的根毛對植物吸水具有重大的意義,能熟練說明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即水分由根毛吸收后進入根內導管后,由下至上通過莖的導管運輸到植物的其他器官;學生再通過親身體驗掐斷榕樹枝條流出的有機物,掌握了有機物的運輸途徑。在學習過程 中,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和提高,同時也體驗了動手實驗的樂趣,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這 節課筆者于課前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通過采集實物、攝像實驗現象做成課件,展示形成明顯的對比,加強了直觀性教學,學生同時也參與了采集實驗材料的活動,體驗了學習活動的樂趣,但由于培養毛豆的時間提前偏早,觀察根毛的實驗效果不很理想,還有在課堂上觀察有機物由枝條流出的實驗,效果不是很明顯,因為用手 掐斷枝條的橫截面不整齊,看到的現象分不清是有機物還是水分,假如有小刀橫切且觀察上斷枝條流出的汁液,那效果就顯著了,學生能從感性認識領會實質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