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上的植物1
地面上的植物
(第三課時)
厥類植物和苔蘚植物
“根據平日的觀察,談談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蘚植物?苔蘚植物和藻類植物相比,生活環境有什么不同嗎?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教師適時以課件同時展示部分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及其生活環境的圖片,并及時對學生的發言予以肯定、鼓勵,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使學生對苔蘚植物的生活環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苔蘚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濕的陸地環境中,教師用媒體展示資料“苔蘚植物分布極廣,它們廣泛分布在森林、沼澤和其他陰濕的地方,在適宜的環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長……”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為學生更好地了解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作了鋪墊。
接著,教師為每個實驗小組的同學提供新鮮的盆栽葫蘆蘚及其他實驗用具,“從形態上看,苔蘚植物與藻類植物有區別嗎?有哪些主要區別呢?這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關嗎?以此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仔細觀察、深入探究苔蘚植物形態結構的興趣。教師以媒體出示探究提示:“葫蘆蘚的形態和顏色是怎樣的?植株的高度是多少?如何測量?葫蘆蘚的莖、葉、假根有何特點?葫蘆蘚的形態結構特點是如何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除此之外,你還想探究些什么?請自行設計!睂W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探究材料、用具進行充分的觀察、討論、動手實驗,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尋求答案。在此過程中,教師巡視、并適時進行點撥、指導。及時提出觀察中應注意的問題,如測量時如果發現有葫蘆蘚結構并有長柄的植株,不要把這種結構及長柄測量在內;注意莖的質地、莖有無筋絡(輸導組織)葉的厚薄和大小、有無葉脈;觀察假根的形態等。各組同學對探究的結果進行分析、記錄,并選代表在全班交流,大家相互補充,最終認識到:苔蘚植物一般具有莖和葉。但莖細弱;葉綠色、小而薄、無葉脈,推斷莖和葉里都沒有輸導組織;假根纖細,結構簡單(教師補充假根只起固著作用),故要靠葉片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以上特點決定了苔蘚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都不強,植株也矮。s1~3厘米),只能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們人人動手參與觀察、實驗、探究,并分工合作,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使學生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實驗探究能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cai課件展示苔蘚植物成片生長的生態圖片,“在什么樣的地方能夠見到畫面中的景象?成片生長的苔蘚植物對自然界有什么意義?如果在這樣的地區修建一座燃煤的火力發電廠,幾年以后,這里的許多綠茸茸的苔蘚植物還會有嗎?為什么?”通過學生對以上問題的討論,既進一步了解了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如:蓄積水分、保持水土、作為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等),又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同時,也增強了學生保護綠色植物、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第三部分 探究蕨類植物
cai課件同時展示部分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及其生態環境的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巴ㄟ^兩幅圖片的對比,你發現了什么問題?提出來與同學交流!睂W生觀察、討論后達成共識:蕨類植物和苔蘚植物的生活環境有相似之處,都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但蕨類植物的植株比苔蘚植物高大的多。緊接著學生會質疑:“為什么兩類植物生活環境相似而形態差別很大呢?藏類植物在結構上又有什么特點呢?”使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也激發了學生主動進行科學探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