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余角和補角》學案分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圖形的初步知識》這一章節是學生進入平面幾何大廈的“門檻”!队嘟呛脱a角》是《圖形的初步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線段的概念引出射線的概念進而引入角的概念,在認識了直角、平角,比較角的大小后,就引進了余角、補角的概念及性質;是實驗幾何逐漸向證明幾何的過渡,為以后證明角的相等作鋪墊,也是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觀察分析能力、演繹歸納能力打基礎。
2、 說教學目標
(1)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初一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確定,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具體情境中了解余角與補角,理解余角與補角的性質,通過練習掌握其概念及性質,并能運用他們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經歷、觀察、操作,探究等過程,發展學生幾何概念,培養學生推理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樂于探究、合作的習慣,體驗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樂趣,進一步體會“數學就在我的身邊”,增強學生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2)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余角和補角的概念教學時可運用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三結合的訓練方法強調概念的本質特征,突出教學重點。難點:關于余角和補角應用常常需要說理,或綜合運用代數知識,特別是用代數的方法來計算角的度數,由于學生缺乏經驗,是教學中的難點。可通過由淺入深、討論比較、歸納小結等方法及變化訓練突破上述難點。
3、說教法
(1)教法分析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知識是不能為教師所傳授的,而只能為學習者所構建.”也就是說,教學過程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接)受過程,也不是機械的告訴與被告訴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習者主動學習的過程.因而,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通過師生之間的相互探討和交流進行教學,即以探究研討法為主,結合講練結合法、談話法等展開教學.為讓學生體驗概念產生的過程;以及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結合,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讓學生主動暴露思維過程,及時得到信息的反饋。我采用對比、類比、嘗試教學,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課堂上教師起主導作用,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機會,使課堂氣氛活潑,有新鮮感。
(2)學法指導
根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考慮到這節課主要通過老師的引導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律,在自己的發現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我主要引導學生自己觀察、歸納,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并使學生從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3)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4.、說設計:
一、導入設計
由數字入手向學生提問:90°和180°在幾何中表示哪兩個角的度數?然后請學生畫出這兩個角。并與書上合作學習作比較得出課題。
(設計意圖:因為直角和平角是學生熟悉的兩個角,由已知引出未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再通過實踐操作,尋找數量關系、圖形變式揭示概念特征,滲透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
二、余角和補角概念的教學
教師用多媒體演示,通過上面的演示,讓學生說出余角的概念,并能從圖形和數字兩方面說,能把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教師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