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 余角和補角
一、課題:3.4.2 余角和補角
二、學習目標:
㈠知識與技能:
1.在具體情境中了解余角和補角,懂得等角或同角的補角相等、等角或同角的余角相等;
2.并能運用這些性質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㈡過程與方法:
經歷觀察、推理、交流等活動,發展學生的圖形觀念,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能運用于生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2.使學生體會幾何圖形的動態美,通過性質的推導,使學生初步領略幾何邏輯推理的嚴密美.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互為余角、互為補角的概念及有關余角、補角的性質;
難點:有關余角和有關補角性質的推導和運用。
四、教學方法:演示法、觀察法、小組合作與交流討論法。
五、課時與課型:
課時:第一課時;課型:新授課。
六、教學準備:兩副三角板、投影片若干張。
七、教學設計:
㈠提出問題----從生活走向數學(投影)
在長方形的臺球桌面上,選擇適當的角度擊打白球,可以使白球經過兩次反彈后將黑球直接撞入袋中。此時此刻∠1=∠2,∠3=∠4,并且∠2+∠3=90°,∠4+∠5=90°,如果黑球與洞口的連線和臺球桌面邊緣的夾角∠5=40°,那么∠1應等于多少度才能保證黑球準確入袋?請說明理由。
㈡引入新課
要想正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學習本節課的知識.
(板書課題)3.4.2余角和補角
㈢探究新知
1.互為余角、互為補角的定義
⑴教師用三角板演示兩個角的和是90°及兩個角的和是180°的情況;
⑵請你自己畫出兩個角的和是90°及兩個角的和是180°的圖形。
(教師問:)通過剛才的演示和畫圖,你能敘述一下具有什么關系的兩個角叫互為余角和互為補角嗎?
學生活動:同桌相互討論,互相糾正和補充,然后找學生口述.
【教法與學法說明】通過學生親自動手畫圖,觀察老師的演示,對互為余角、互為補角概念的理解,應該說已經有所理解.教師不需完全包辦代替,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可以訓練其歸納總結及口頭表達能力.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給予肯定后給出答案:
[板書]互為余角:如果兩個角的和等于90°(直角),那么這兩個角叫互為余角.其中一個角叫做另一個角的余角.
互為補角:如果兩個角的和等于180°(平角),那么這兩個角叫互為補角.其中一個角叫做另一個角的補角.
2.提出問題,理解定義.(投影顯示)
(1)以上定義中的“互為”是什么意思?
(2)若 ,那么 互為補角嗎?
(3)互為余角、互為補角的兩個角是否一定有公共頂點?
學生討論以上三個問題.
【教法與學法說明】對定義的理解,提出的三個問題很關鍵,讓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比教師單純強調“注意”效果應該要好一些,同時也培養學生全面分析、考慮問題的能力.
3.課堂練習一:看誰答得又快又準(投影):
1.若 與 互補,則 ,若 與 互余,
2. 角的余角為 ,補角為 , 的余角為 .補角為 .
3.如圖: 是直線 上一點, 是 的平分線,
① 的補角是____________
② 的余角是____________
③ 的補角是____________
課堂練習二:課本p139練習(學生板演后教師評講)
4.有關互余、互補角的性質
師:通過以上練習,我們對互余、互補角的概念有了較深刻的理解,下面我們提出一個新問題,看你們能否解決.(出示投影)
例: 如圖: 與 互補, 與 互補,
若 ,
那么 和 相等嗎?為什么?
分析:解決幾何問題往往要從已知入手,聯想出結論:如由 與 互補你想到什么結論?( ) 與 互補呢?( ).因為要比較的是 與 的大小,以上兩式可表示為: , .已知中 ,則 一定等于 .
教師邊引導學生敘述邊板書出較規范的格式:
[板書]∵ 與 互補, 與 互補(已知)
∴ , (補角的定義)
即 . (等式的性質1)
又∵ (已知)
∴ (等量減等量,差相等)
提出問題:通過以上題目,你是否發現了兩個等角的補角間有怎樣的關系?你能試著總結嗎?
【教法與學法說明】由學生發現性質,并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由具體題目抽象出幾何命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會由具體到抽象考慮問題的方法.
學生活動:同桌討論,并互相敘述總結規律.
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糾正、整理后板書,并給出符號語言,強調此性質的應用.
[板書]等角或同角的補角相等.
∵ , , ∴ .
提出問題: 與 互余, 與 互余,若 ,那么 等于 嗎?為什么?你由此問題又能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活動:教師不給任何提示的情況下,在練習本上仿照例1的格式,寫出“為什么”及得出的結論.
教師找同學回答后板書.
[板書]等角或同角的余角相等.
∵ , , ∴ .
師:有關余角和補角的性質很有用,以后遇到有等角(或同角)的補角和余角就可以根據這個性質,知道它們都相等.
5.課堂練習三(投影):
1.見圖1,若 與 互余, 與 互余,
則______=______根據是:________
2.見圖2,若 與 互補, 與 互補,
則______=_______根據是:_________
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