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裝》教案 4份
2.下列句子不是心理描寫的一項是( )
a.“難道我是愚蠢的嗎?我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
b.“我要派我誠實的老大臣到織工那兒去。”
c.“我什么也沒有看見!”
d.“我將要呈報皇上,我對這布料非常滿意。”
3.童話通過豐富的想像和夸張來敘寫故事,表現主題。指出下列句中沒有運用夸張手法的一句是( )
a.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談論著這美麗的布料。
b.他們裝作從織布機上取下布料,用兩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陣子。
c.他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人們提到他,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里。”
d.(他們說)“這些衣服輕柔得像蜘蛛網一樣,穿的人會覺得好像身上沒有什么東西似的,這也正是這些衣服的優點。”
4.皇帝之所以不穿衣服在街上游行,因為他相信騙子的話(多項選擇) ……( )
a.他們能夠織出人類所能想到的最美麗的布。
b.這些衣服輕柔得像蜘蛛網一樣,穿的人會覺得好像身上沒有什么東西似的。
c.任何不稱職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
d.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
參考答案:
1.想像 夸張 丹麥 安徒生 《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丑小鴨》
2.d 3.b 4.abcd
八、布置作業
作家對故事結局的描寫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留給讀者很大的想像和思考的空間。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畢后回到宮里,他會怎么辦呢?是處死那說真話的小孩,還是從此悔過自新,把精力放到料理朝政上去呢?請展開想像的翅膀,學習安徒生夸張諷刺的筆法,為童話故事寫一個別致的續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就課文的內容,如主題解讀、特色寫法等展開深入研討,并以分角色朗讀加深體悟。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小組成員相互傳看,每組推舉1~2篇有創新的優秀習作在班上交流,學生評議。
二、問題研討
1.教師范讀全文。
2.學生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騙子為什么用織新衣而不用別的手段來騙皇帝?
(2)寫大臣、官員和皇帝三次察看騙子織布的情景,場面相同,但寫法各不相同,試就其神態、動作、語言和心理描寫進行比較。
(3)這場騙局是由一個小孩說出真相,這說明了什么?
(4)說真話需要勇氣,有時還要付出代價。如果你身處當時的情境,會怎樣做呢?
(5)對于這篇童話的主題,你怎么認識?如果說它僅僅是揭露了皇帝及大臣們的丑惡靈魂,你如何看?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明確:
(1)童話一開頭就對皇帝嗜新衣成癖極盡渲染,兩個騙子毫無顧忌、大膽行騙,竟在皇帝身上施展拳腳,正是抓住了皇帝的致命弱點。賦予奇怪特性的新裝,不但迎合皇帝的虛榮,而且用以檢驗臣民,鞏固統治,這樣對皇帝就更具吸引力,騙局和皇權就結合起來。在騙局中揭露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的自欺欺人的惡行。
(2)三個場面類似而不同,情趣橫生,刻畫了皇帝和他的臣屬丑惡可笑的嘴臉。①老大臣和官員察看織布的神態、動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驚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睜得特別大”,然后又一邊稱贊,“一邊從他的眼鏡里仔細地看”,最后則“注意地聽著,以便回到皇帝那兒可以照樣背出來”。而那個官員只是“看了又看”,并沒進一步的動作。②心理描寫也各有不同。寫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憐和哀嘆;寫皇帝則多用疑問句,表示吃驚和懷疑;官員用疑問句,年輕得志自我懷疑。③語言描寫也各有特色。老大臣不僅反復稱贊,而且答應要呈報皇上,表現了他的虛偽、自欺欺人,也再現他當時惶恐的心態。總之,三個人中對老大臣用了較多的筆墨描述。而對大臣的描述則是對皇帝的陪襯和烘托,揭露出整個宮廷,乃至整個社會說假話、互相欺騙、隨聲附和的惡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