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教學實錄 2份
教學反思:
新的課程標準在繼承語文教育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了四條基本的課程理念,其中一條“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主張“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我以為,這是一種全新的人本主義的語文教育理念。《端午日》一課的教學構想就是基于此而設計的。其特點有三:
1、這是一個著眼于學生的設計,而不是為教師的設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整個設計以激發學生思維為核心,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選擇了“記者采訪”這一教學策略,將思考、質疑的主動權全部交給了學生。
3、將學生不但看作教育的對象,更是視為教育的資源,而且是基礎性資源。學生既有的關于民風民俗的經驗知識、對民風民俗主動探究的積極性,都是教學的動力之源,能量之庫。
當然,這堂課的存在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學生既然是教學中的基礎性資源,其積淀的多與少,思維的深與淺,探究意識的強與弱,必然會影響教學的成效。本堂課中學生提的問題偏于膚淺,拘泥于課本,就是這個緣故。改進的措施是,課前指導學生對端午民俗作一些調查研究,打開其視界,發散其思維。
另外,人本教育并不是主張教師徹底的無為,而是要求教師要將影響化于無形。本課教學中若能在參與學生的交流方面將教者作為一個老大爺的角色落到實處,教學效果會更佳。
專家點評:
繆愛國老師的《端午日》教學,用他的行為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課改范例,從中我們看到了在新課程理念下的積極探索精神。
這堂課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關注了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教者注重挖掘人的潛能和人文氣質,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了較好的統一。課堂上,教師不是以固定的內容教給學生,而是帶著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真諦。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讓同學們在想象和活動中體會、再現湘西風俗風情。一上課對作者沈從文的簡單介紹,就讓學生露出欽佩向往的神情,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健康的發展。可以說,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感染,也是一種不知不覺的熏陶。
其次,創設了較好的問題情境和活動情境。這堂課較好地把握了新課程的閱讀理念,重在學生的感受、體驗,整體感知、理解,較好地整合了問題和活動,創設了情境。課堂以非常清晰的板塊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教者設計了三個板塊:一、初讀課文,根據第3節了解課文寫的兩件事;二、用同學們喜歡的“采訪”形式來再現“賽龍舟”的情景;三、將賽船高潮部分(“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虛實結合的寫法遷移到“捉鴨子”場面的想象寫作訓練。第一板塊一下就理清了文章思路;第二板塊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活動的主人,他們在認真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盡情表現,獲得發展;第三板塊不是簡單的讀寫結合,而是在學習課文重點部分的基礎對文章的再研讀、再發現,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多角度創造性閱讀的理念。教學情境的巧妙設計,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體驗者、發現者、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