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教學實錄 2份
生3:他沒有讀錯字,說明他課前查了字典,但他在朗讀“賽龍舟”一節時,沒有激情,沒有把那種激動人心的場面讀出來。
師:你覺得應該怎樣讀?
生3:我覺得要更激昂些,聲音逐漸高起來。
師:好,你能給大家示范一下嗎?
(生3讀后眾生鼓掌)
師:他的朗讀確有水平,剛才的掌聲說明了大家對他的肯定。
師:再迅速的回憶一下課文,說說本文給我們介紹了湘西地區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風情?
生1:穿新衣,畫王字,吃魚肉,吃早中飯,賽龍舟,趕鴨子。
生2:他說的吃早中飯不是習俗,那里的人早早吃午飯,是為了去看賽龍舟。
師9:啊,吃早中飯是為了去看賽龍舟,除了這一點,湘西地區的端午日的民俗共有五種。在這幾種民俗中,作者介紹時是否平均用墨?
生:有詳有略,詳寫賽龍舟,略寫趕鴨子,其他三種一筆帶過。
師: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呢?
生1:大約賽龍舟給作者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生2:賽龍舟可能是當地過端午節最主要的節目,所以應該詳寫。
師:你們講的很有道理,說明你們讀書時有了自己的思想。作者這樣安排材料,做到了詳略得當,讓讀者充分了解了當地的民俗,這種寫法值得同學們借鑒。
師:讀書時要認真體會作者寫得精彩的地方,經過揣摩、品味,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寫作水平。下面我們用下列句式說一段話
(多媒體展示)“我發現______(句子或詞語)寫得很精彩,它寫出了________。”
生1:我覺得描寫槳手、帶頭的、鼓手、鑼手賽船時的外貌和動作的句子寫得好。
師:你把有關句子讀一下。
生1(讀):漿手每人持一只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劃去。帶頭的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只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只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劃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
師:這些句子好在哪里?
生1:這些句子運用了一系列寫動作的詞,如:持、劃、拿、揮動、指揮、敲打、調理,準確而生動的表現了槳手、帶頭的、鼓手、鑼手的特征和賽船時的熱烈氣氛。
師:這些句子也正是我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這位同學看來認真預習了課文。
(多媒體展示這些句子并配音)
生2:我覺得開頭的一句“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中的“莫不”用得很好,它突出了端午節在當地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一個重大的喜慶節日。
師:是啊,“莫不”是“沒有一個不”的意思,由此可看出端午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生3:我認為第三段的“于是長潭換了新的花樣,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寫得很精彩,這一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熱鬧的場面。
師:是啊,這一句總提兩個競賽,人和鴨子也競賽,這一句真幽默。
生4:我覺得最后一段“船和船的競賽,人和鴨子的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一句中的“直”和“方”用得好,表明了端午日全民同樂時間之長久。
生5:第一段“上午11點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一句“就”寫得好,從這一句可知道,當地人平時吃飯不很早,那一天吃得那么早,是為了去看賽龍舟,由此可知賽龍舟在當地人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