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教學實錄 2份
再次,致力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較好地創設了和諧、民主的氣氛,賽龍船民俗風情的再現,是課本劇表演、對話、采訪還是其他形式,教者采取的是與學生商量的口氣來確定的。課堂上,教師留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閱讀、思考,尤其是讓“記者”與“記者”、“老大爺”與“老大爺”商量的環節,學生可以越位,自由合作,在探討的的過程中取長補短。賽船高潮部分的朗讀,讓學生自我評價,然后越讀越好。同時,教者還把自己作為老大爺的一員,在課堂上始終作為一個參與者的角色。教者適時的點撥,合理的組織,都為學生的主動發展創設良好的空間。這樣,教者毫不吝嗇地把閱讀、思考、活動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共同合作中得以發展。學生的思維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提升。
另外,較好地體現了教者的教學機智和教學個性。對沈從文的介紹,學生概括課文兩件事時的語言訓練,對學生親近書愛讀書的點撥,“一點突破法”的介紹運用,加上適時的鼓勵,恰當的手段,習慣的培養,都讓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得到了和諧的發展。
應該說,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一堂好課。
當然,作為一個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青年教師來說,教學中還存在值得探討的地方。
一是在學生完成“記者采訪”活動結束時,教者應適時將學生對文本的再現緊扣課文內容予以點撥,而不是單就學生采訪表演進行評價。從實錄看,學生的采訪活動基本上只是停留在課文的復述層面,教師如果能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概括、挖掘,學生將更有收獲。
二是媒體的使用問題。學生對“捉鴨子”場面的想象描寫,如果能借助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習作,讓學生讀,讓學生分析,再讓學生修改,效果肯定不一樣。
蘇教七上《端午日》課堂實錄
安徽廬江四中夏曉華(231500)
一、導入新課
師:昨天要求同學們搜集有關我國傳統節日的資料,下面請同學們談談,我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生1:有中秋節,端午節。
生2:有春節,重陽節。
生3:還有國慶節、兒童節。
生4:國慶節、兒童節不是我國傳統節日。
師:對。那么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
生5: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的。
師(多媒體展示):對。我們齊讀一下……
生(齊讀):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是夏季里一個重要的節日。一般傳統的說法,認為端午節源自于紀念屈原的活動。
師:有詩為證……
生(齊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師:我們這里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你們知道嗎?
生:插艾葉,插菖蒲,吃粽子。
師:端午這天,各地的習俗不完全相同。(多媒體展示)有的地方掛荷包、拴五色絲線、寫符、念咒。下面我們打開課文,來看看作家沈從文是如何記敘他的家鄉的端午節的習俗的。
(多媒體展示課題及沈從文的幾張照片)
二、研習課文
師:我們首先熟悉一下作者。同學們共同閱讀102頁的注釋①。
(生齊讀)
師:哪位同學來給大家朗讀一下課文?知道我們的要求嗎?
生(齊聲):正確、流利、有感情。
生1朗讀。
生2:我覺得他朗讀的聲音較洪亮,也很流利,朗讀水平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