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樹》課堂教學實錄及評點
師:很有見解!是的,第二人稱便于作者直抒胸臆,就像是面對面地交流。
師:剛才同學們試從思想感情、修辭手法、寫作技巧、朗讀效果等方面,對文中的語言進行了多角度的品析。別忘了,我們還可以抓重點詞來品析,這也是我們今后在品析語言時要注意經常使用的方法。繼續!
生:我喜歡的句子是“磐石一樣沉重的山崖的陰影,從此被你摔在腳下”,我覺得“摔”用得好,表現了望天樹一定要走出陰影的決心。
師:很好!“摔”,我們一般摔的是什么呀?
生:摔的是東西。
師:我們通常摔的這些東西都是看的見的實物,而且用的力度很大。在這里摔的是什么呀?
生:是“陰影”,是看不見的。
師:可見這“陰影”是何等沉重啊!但望天樹毅然的憑著堅定的信念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師:像這樣的美句還有很多,請同學們利用課余的時間再去摘抄欣賞!
【點評】在這一環節,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說、讀、品等主觀能動性,師生的互動十分融洽。閱讀的目的適宜地定位在學生理解閱讀的內容,學會吸收和表達。學生的閱讀著力于根本,從文章語言的感知入手,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的過程,而對話的依據始終還是文本,遵循“讀者——文本——作者”的模式,在不斷研讀文本的過程中,進一步達到準確理解作者寫作意圖的目的。
師:望天樹是一種稀有植物,(屏顯圖文介紹望天樹)它生長在美麗的西雙版納,當地的傣族人民稱它為“傘樹”。然而,我們這篇課文卻幾乎沒有描寫望天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而是以樹寫人,托物言志,贊揚望天樹頑強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品質,也就是贊揚具有望天樹同樣精神品質的人。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請同學們打開記憶的園門,全面大搜索,古今中外的人物都行。
生:貝多芬就是這樣的,他在聽不見也看不見的情況下頑強努力,成為了一名音樂家。
生:張海迪雖然高度癱瘓,但她仍然成為了我們學習的楷模。
師:像這樣的人還很多,比如,司馬遷就是在監獄中完成《史記》的撰寫的。希望大家以他們為楷模,無論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微笑地面對生活。
【點評】這個環節旨在聯系生活,展開聯想。讀懂文本本身并不是閱讀的最終目的,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并沒有就此止步,以把文本本身講通講透為滿足,而是接著調動學生的前經驗,讓他們結合現實中的典型人物抑或自己的人生理想與成長經歷,拓寬對望天樹的認識,談談如何面對現實中的困難與挫折,對文本進行了創造性和個性化的解讀,這樣做既是實現新課標的要求,即“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的啟示”,又體現了對學生主體性的充分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