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母親河》教學案例
課后反思
這兩節課的內容是以“黃河,母親河”為主題的,是跨語文、地理、歷史學科內容的綜合性學習課。這堂課旨在通過學習充分體現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學習使學生深刻理解黃河,進而產生保護、治理黃河的強烈的責任感。這兩節課沒有完成我的教學計劃。我設計了三個環節,但只進行了兩個環節。第三個環節:第三篇章 奔騰篇:讓學生收集歌頌黃河的詩文,課堂上朗誦,講述與黃河有關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說說與黃河有關的歷史人物,旨在歌頌黃河,喚起對黃河的感情。從語文的角度看,第三個環節更重要。學生通過朗誦詩文、講述故事既可以受到文學的熏陶,又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我也曾懷疑,我是不是把語文課上成了地理課或歷史課?而且教學內容也不完整,我內心總有一些缺憾。但仔細想來,不管是語文課也罷,地理課也罷,還是歷史課也罷,只要是培養了學生多方面能力就行。雖然教學的流程、學生的行為沒有按老師預先的設計意圖來進行,但我卻從中發現了學生潛在的閃光點。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通過知識競賽、匯報、交流活動,喚起了學生對探索過程的回憶,通過交流,與同學們分享勞動成果;在交流、匯報中學會了贊美,學會了欣賞,學會了分析,學會了評價。而且分析得準確,、評價得中肯,不得不令人佩服。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勇于實踐,品嘗到成功的快樂,激發他們的興趣,堅定了他們繼續研究、探索的信心。也實現了教學目標,達到了激發情感、鍛煉能力、促進發展的目的。通過這次活動課,我還體會到:老師要充分地相信學生,學生能做的老師堅決不做。老師決不能包辦代替。例如我花了很多功夫查資料,可學生也查了不少資料,競賽時,你一點,他一點,把那些知識點匯集起來,內容比我收集的資料內容更豐富,知識面更廣。遺憾的是,我對學生的實際水平了解還不夠,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還不夠大膽。還沒有把活動的主動權完全教給學生。我相信,學生有如此強烈的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他們一定會把活動搞得更好。
二〇〇七年二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