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則》人教七上7
居數月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家富良馬 墮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
三、復述故事情節:
在讀懂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述,可以多找幾個學生復述,加深理解。
四、寓意討論:
(一)《智子疑鄰》中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寓意
1、宋人家被盜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語句回答)
2、在宋人家被盜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關建議?
3、被盜后,宋人對兩人有何不同的態度?
4、宋人為何對兩個提出相同建議的人產生不同的態度呢?
5、讀罷本文后,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塞翁失馬》寓意探究中提出以下問題:
1、本則寓言講了幾件事?分別是什么事?
2、在一般人看來哪些是禍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來哪些是禍事,哪些是福事?
最后通過事件流程表看一看結果禍事是怎樣和福事進行轉化的。
3、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禍福是相互轉化,互相依存的,不必為一時的得失而憂喜。)
4、有一個成語出自本文,你知道是什么嗎?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相關格言:
1、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2、 利與害同門,禍與福同鄰。(文徵明)
3、 樂極生悲、否極泰來
如果你掉進了一個池塘,不要難過。也許當你站起來的時候,你的口袋里會兜上幾條魚
請你診斷:
案例如下:考試成績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這一消息后,他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因為小明相信壞事會變成好事,下次一定能考好。他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
五、小結 :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明白,寓言是借一個故事寄寓一種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而要讀懂寓言,則需要我們密切聯系現實生活體驗,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最后幻燈呈現: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時,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
學生復述學過的寓言,講出其中的寓意。
(2)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莊子》《孟子》《韓非子》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印度的《五卷書》,及拉·封丹、萊辛、克雷洛夫、謝德林這些世界文學史上著名的寓言大師,都為我們留下了獨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下面讓我們共同走進寓言的世界:《寓言四則》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師生同評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語氣、神情
學生揣摩分析
學生討論,這樣改動情節后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聽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價格后,為什么一言不發,悄然離去了?他心里這時是怎么想的?顯然,原文中諷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變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從故事情節中得來的,如果改動情節,那寓意相應也有變化。寓言是作者依據現實生活想像創造的,閱讀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節;而創作寓言,更不能忽視對情節的具體想像。它的寫作取決于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