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違(說課稿)
五、教學過程教 學 過 程設計意圖導入新課歌曲導入:雪村的《抓賊》是一首比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內容描述的是一個小偷偷窨井蓋,最后被繩之以法的故事,自然引到本課的教學——法不可違。由幽默的歌曲導入,直觀了解違法行為必然導致法律責任,引出課題講授新課出示投影:第二框 法不可違(板書)一、誰都不能違法(板書)1.不違法是人們行為的底線(板書)出示投影:活動一:想一想閱讀p91的教材中相關的事例。思考:1、一個好學生為什么會丟了大面子?2、這樣的事可以避免嗎?出示投影:1:小勤之所以丟了大面子,是因為他道德的扭曲和對法律認識的誤區造成的。雖然他一時拿不出錢,但不能去建筑工地拿固定腳手架用的鐵卡子,這就造成了他人的財產損失。那種認為小偷不搶便不違法的觀點是非常狹隘、非常錯誤的,這也就造成了小勤丟了大面子。2:這樣的事情可以避免。我們維護自尊、培養自信、實現自立,力求自強,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遵守規則,尤其不能違法。因此,青少年增強法律意識,自覺守法,就可以避免上述事情的發生。解疑:有同學問法律規定的那么多、那么細,我又不是學法律的,我怎么知道它是怎么規定的呢?其實這也不難。一方面我們應該努力去學習、了解法律,做一個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另外,社會對人們行為的評價分為道德評價與法律評價,且兩者是緊密聯系的。一般來說,違反道德的行為不一定是違法行為,但違法行為應該是違反道德的行為。法律是一個人行為的底線,如若突破便會受到法律的嚴懲。而道德的違反雖不至于受到法律的處罰,但也要受到人們輿論的譴責,生活中絕大部分行為都是靠道德來作出評價的。一個行為若不符合道德的要求,便是不應該做的,更不要說它不符合法律的要求了。反過來說,你的行為只要是符合道德的要求,你就不需要考慮法律的規定。出示投影:法律是懲惡揚善的利器,但掌握、運用這一武器需要我們學法、知法、懂法。如果說道德是人們追求的較高境界,那么不違法則是人們行為的底線。我們維護自尊,培養自信,實現自立,力求自強,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守規則,尤其不能違反法律。要做到不違法,就要了解什么是違法。出示投影:2.違法行為的含義和類別(板書)出示投影:活動二:認識違法行為的類別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個情境。三個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為給社會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為違反了什么法律?行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結果?(把全班學生分成三組,分別展開探究活動)出示投影:1、李某等3人在電影院起哄、打鬧、吹口哨,擾亂了公共場所的秩序。公安機關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有關規定,給予李某等3人“警告”處罰。他們3人的行為屬于行政違法行為。2、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情景二中的朱某違反了民法通則的上述規定,拒將拾得的物品交還原主,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他的行為受到了相應的處罰。這種違法行為屬于民事違法行為。3、情景三中的趙某,違反了刑法的有關規定,觸犯了刑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為刑事違法行為。犯罪屬于嚴重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