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融入社會》教學設計
教材第57頁里的“知識鏈接”中為學生闡述了“社會化”這一概念,進而引出下面的內容:我們每個人的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社會,都有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書中的 “感覺剝奪實驗” 圖片和洞穴專家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人是社會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有社會化的過程,那么如何順利地完成這個社會化過程呢?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講到的內容。
第二站:做一個社會的人
這一站講的是個體社會化的途徑,教會學生與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關注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第二站開始的“想一想”讓學生考慮一下自己如何向其他人表示友好,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明白一些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
與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我們社會化的基本要求。人生活在社會中,就必須學會和各種人交往。中學生與同學、老師、家長以及社會上的其他人之間的交往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應指導學生正確與人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教材第59頁的“知識鏈接”明確地告訴給學生什么是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對個體有什么樣的作用。
關注社會、了解社會是我們社會化的重要途徑。社會對人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所以我們必須要讓學生分清好的影響和壞的影響,并加以選擇。而我們是未來的主人,時刻關注社會的發展是中學生的責任。
服務社會、奉獻社會是我們社會化的最高境界。我們要培養學生這種服務社會和奉獻社會的意識。
教材第62頁中的“知識鏈接”告訴給大家什么是人生價值,接下來又用了周總理、李素麗等人的很多例子,論述了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教材第64頁的“活動平臺”實際上可以分為三個小的社會實踐活動。首先,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為XX年奧運會、為自己所在的社區、也是為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第二個活動是讓學生談談參加公益活動的感受,他們在參加公益活動時體會到的愉悅和自我價值感可以促使他們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多地參加類似活動。第三個活動是要讓學生關注新聞、關注社會,并作出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
本課最后的“擴展閱讀”選的是一篇文字優美、寓意深遠的散文,這篇散文謳歌、贊頌了集體主義和奉獻精神。
〖教學建議〗
1.重點難點分析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培養學生人際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會的能力。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專家組成的“我國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課題組重要發現:1/3的中小學生對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缺乏信心。面對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未來社會,這個結論是不容樂觀的。
人際交往能力是21世紀新型人才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之一,它體現在面對事物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與見解,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與此同時,還能與人協同合作,共同完成共同目標。在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過程中,人際交往是促進其社會化的重要條件之一。心理學家指出:人格主要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與人交往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然而,由于現代社會結構日趨個體化的特殊性,教育現狀的局限性,學生對網絡虛擬世界的認同,他們的自我意識在日益膨脹,同時,人際交往能力卻日漸萎縮,影響了其社會化進程,造成青少年角色沖突,導致人格發展障礙,出現社會化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