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融入社會》教學設計
②分層記分法:這是一種小組協同學習最常見的形式。首先,學生以學習能力異質的五人為一組,教師給學生上一堂課,共同學習掌握所學材料。要求學生不光要給出答案,還要充分闡述自己的思想觀點和鍛煉相應的技能。在小組協同學習期的最后,學生們進行小測驗,測驗由各組員獨立完成。老師將小組中的成員分數累加起來,構成小組總分,以此決定勝負。在這個過程中,組員會相互鼓勵,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因為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小組獲得成功。
③互補拼接法:每個學生個體的特點不同,認知水平也有差異。在協同活動中,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一現象,讓學生以優帶“差”,激“差”學優,取得共同的進步。這種方法在使用前可先將協同小組內成員按興趣、特長等分層,但不能限定學生,更不能貼上“等級標簽”,避免較差的學生產生自卑情緒。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會為協同小組的共同目標而取長補短,在取長補短的過程中,學生不斷地發現、學習別人的優點,反省自己的缺點,有助于進一步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潛能,從而對自己充滿自信,變得樂觀、好學,這不僅對形成虛心好學的品質大有裨益,還使學生在協同活動過程中重塑了自我形象,使其在人際交往等社會化過程中更容易被同伴接受。
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習,可以形成一種良好的人際氛圍。學生與學生之間喜歡進行交流,進行互助,同學之間相處融洽。
在進行協同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如下的問題:
①協同活動中,應注意避免因組員意見不統一、分歧太多而造成的時間、精力上的浪費。
②在協同活動實施過程中,小組內同學的交流相對小組間的交流多,難免會造成各小組的小集體主義傾向,這對班級大集體的形成產生負面影響,應該注意避免。
③應指導小組中分工明確,千萬不能出現搭便車、責任擴散的現象。
(4)服務社會、奉獻社會是我們社會化的最高境界。
提問:請大家說說哪些是公益活動?自己都參加過什么公益活動?除了參加這些公益活動以外,我們還可以怎樣服務社會?
教師總結一下大家參加過的公益活動的類型,并加以表揚鼓勵,以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繼續積極參加公益活動。
在這部分的教學中,進行社會實踐也是相當重要的,傳統的活動方式就能獲得很好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舉一些前人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例子。比如,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講一些雷鋒為人民服務的故事,現在很多學生并不了解雷鋒的事跡,其實學雷鋒是永遠都不過時的!
這一課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抽象,不是很容易理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多舉些身邊的例子,比如身邊的好人好事、社區中的服務等。
3.評價建議
本課的教學應注重實踐,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體會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可以根據本班實際情況,構思聯系班級與社會的特色活動,還可以堅持長期舉辦下去。這不僅可以增強班級凝聚力,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社會、服務社會。
在對本課的內容進行評價時,應關注學生在班級、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中的表現,主要采用觀察法和描述性評語,記錄學生在活動中的具體表現。還可以建立學生的成長記錄袋,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