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融入社會》教學設計
近年來,我國課堂教學改革浪潮此起彼伏,各種對教學質量具有指導意義的科研成果不斷涌現。然而,這些成果大多著眼于 如何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學得更多、更快、更好,卻往往忽視了與之相適應的個體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忽視了在學習過程中以人際互動為中心的社會化過程。因此,提倡合作學習,重視學生個體和學生群體的人際互動作用,對于促進青少年社會化進程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重要問題。
2.教學過程
第一站:我與社會
(1)狼孩的故事。
教師給學生們講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的一個名叫米德納波爾的小城,人們常見到有一種“神秘的生物”出沒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就有兩個用四肢走動的“像人的怪物”尾隨在三只大狼后面。后來人們打死了大狼,在狼窩里終于發現這兩個“怪物”原來是兩個裸體的女孩。大的年約七八歲,小的約兩歲。這兩個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納波爾的孤兒院去撫養,還給她們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到了第二年阿瑪拉死了,而卡瑪拉一直活到1929年。這就是曾經轟動一時的“狼孩”故事。
據記載,“狼孩”剛被發現時用四肢行走,慢走時膝蓋和手著地,快跑時則手掌、腳掌同時著地。她們總是喜歡單個人活動,白天躲藏起來,夜間潛走。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讓人們替她們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時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每天午夜到早上三點鐘,她們像狼似的引頸長嚎。她們沒有感情,只知道饑時覓食,飽則休息,很長時期內對別人不主動發生興趣。不過她們很快學會了向主人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樣。只是在一年以后,當阿瑪拉死的時候,人們看到卡瑪拉“流了眼淚――兩眼各流出一滴淚”。
據研究,七八歲的卡瑪拉剛被發現時,她只懂得一般六個月嬰兒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氣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適應人類的生活方式。她兩年后才會直立,六年后才艱難地學會獨立行走,但快跑時還得四肢并用。到死也未能真正學會講話:四年內只學會6個詞,聽懂幾句簡單的話,七年后才學會45個詞并勉強地學會了幾句話。在最后的三年中,卡瑪拉終于學會在晚上睡覺,也不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開始朝人的方向前進時,死去了。據狼孩的喂養者估計,卡瑪拉死時已16歲左右。但她的智力只及三四歲的孩子。
提問:狼孩的故事說明了什么?
(2)社會關系網。
讓學生們看教材第55頁的社會關系網狀圖,問學生:這個關系網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社會,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
討論:①我們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和社會相關?
②請同學們舉例說說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和社會各行各業有什么樣的聯系?
③如果離開了社會,人會變成什么樣?
學生就這些話題進行討論,體會日常生活與社會的聯系。
討論結束后,讓學生分成幾組,表演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工作情況,可以表演工人、農民、教師等等。表演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所有這些行業都是社會所必需的,都在為社會貢獻著力量。
(3)我們每個人的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社會,都有一個社會化的過程。
教師配著教材第57頁的插圖,給學生講心理學中的“感覺剝奪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