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融入社會》教學設計
(3)關注社會、了解社會是我們社會化的重要途徑。
這部分我們就是要教給學生關注、了解社會的方法,所以,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上。進行一次社會調查的活動將對教學非常有幫助。在社會調查中,學生自主選擇課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應給予必要的指導。
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采用協同活動的方法。協同是各方互相配合來完成某項任務。協同活動是指若干人為了達到某個共同目的而采取的行動,泛指若干個體為了達到一個共同的教育(或教學)目標而采取的行動。本書所指的協同活動,是以合作學習為基礎的教育、教學活動。
將班級學生分成幾組,按照學生的交際水平、智能情況、性格特點、組織能力等混合編組或在教師指導下自愿結合編成教育教學小組,每組四到六人為宜,在這樣 “無威脅” 的合作群體中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協同活動注重學生之間智力的相互激蕩,情感的相互感染,活動操作中互相合作(尤其是不同水平的學生間),活動結果的檢查總結等方面工作,力圖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作用,進而形成學生群體的積極的情感傾向、良好的人際輿論氛圍,以提高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學生社會化。
根據班級不同活動目標、不同活動內容的需要,協同小組的建立在人數多少、構建原則上具有靈活性。在校內的各類主題活動中,如大掃除、小隊活動,可以以學生的勞動技能和組織能力為構建協同群體的主要依據;在課堂上知識技能學習中,可以以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標準;在校外的社會實踐中,如小隊活動、春游、秋游中,以學生的人際交往水平為依據。這樣一來,受不同活動目標、內容的限定,班級中形成了不同規模、不同特點、不同領袖的協同群體。每一個兒童都有機會在不同類型的協同群體中擔當領袖或普通合作者角色,使之既有作為兒童學習社會行為強化者的機會,又有成為其他兒童社會化榜樣或模式的可能。即便他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合作者,也能從不同的榜樣身上得到不同的社會化影響,從而進一步完善自身人格。
比如,有一名學生,他的圖畫得不錯,曾經得過全國大獎,是我們班的“畫家”,理所當然,他就成了“墻報小組”中的領袖,其他同學因為他的這個特長對他肅然起敬,他也成為這個群體中其他同學的榜樣。但是在體育課上,他卻因跑步速度太慢使這一組的接力跑只得了第二名。從其他伙伴對他的態度中,他明顯地感受到壓力,為了洗去“恥辱”,自尊心很強的他每天堅持晨跑。因為青少年習慣于將同伴的行為作為評價自己行為的參照物,這個比較過程是青少年建立自我形象與自我接納的基礎。青少年渴望從同伴對自己的反應中發現自我,認識自我,進而完善自我,因此,協同群體的構建合理與否對青少年社會化將產生直接影響。
協同活動有以下的具體形式:
①游戲競賽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組織者和策劃者,規定一系列的游戲競賽規則。班級學生以“獲勝”作為協同小組的共同目標。組員自己商討如何獲勝的辦法。在商討的過程中,每一個成員都將小組的共同目標作為自己全身心努力的方向,即便是那些平時在集體中不受重視的平凡者,也同樣有著說話和展示特長的機會,他們從小組成員對自己的肯定中得到認同,從而進一步發現自我、完善自我。由于競爭是在團體間而非個體間進行,因此,每個成員都能從其他人的成功中得益,增進了彼此間的情感交流,培養了彼此間的合作與協作精神,使伙伴間的人際關系更為融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