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走向自立人生
附錄:2
“草原探險夏令營:中日兩國孩子的不同表現”
1992年8月,中日兩國兒童在內蒙古舉辦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這些孩子的年齡都在11歲到16歲之間,但中日兩國的孩子在夏令營的表現截然不同:日本的孩子黑木堆界肚子疼,臉色蒼白,汗珠直流,但仍堅持前行;一位中國的女孩子剛走幾步就走不動了,見了醫生眼淚汪汪,她被送回大本營。途中,日本的孩子行囊滿滿的。中國的孩子的行囊只是裝樣子,都是空空的。到了宿營地,日本的孩子將香腸、黃瓜、柿子椒等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抄著手什么也不干的全是中國孩子。老師批評他們不勞而獲,他們木然無語。日本 的孩子將用過的雜物,都用塑料袋裝起來,而中國的孩子,一邊走一邊丟。日本的孩子見到百靈鳥蛋,馬上用木棍圍起來,而中國的孩子卻不能這樣做。
附錄:3
我的自立計劃—____ 第_天,共_天
今天是_年_月_日 星期_
本月的目標:
今天值得記錄的:
我的感悟:
第二課時:
告別依賴 走向自立
教學環節:
小品導入:
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小品:小雅的一天
學生看完后分析并思考問題:從身邊依賴的事例,談依賴的壞處。教師介紹依賴的事例、危害(見教材招聘會上的一幕和教參)后提問 :培養獨立是不是都得象小雅再獨立生活?學生交流后,教師歸納依賴的危害并對依賴產生的問題進行講解,說明自己不是拒絕幫助,依靠不是依賴。
活動一:今昔對比
教師直接指出課本第39頁“中小學生對比”的事例:分析交錯上給出的三種說法,還可以補充其他的說法。
小結:
我們在社會中生活,需要相互幫助,相互依靠。自立不是拒絕幫助,依靠不是依賴。幼小的時候我們對父母、長輩有所“依賴”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立能力的增強,我們日益希望自己能象成年那樣管理自己的生活。
活動二:看圖
觀看課本第41頁“女學生由睡懶覺到自己起床上學”的四幅圖片,來分析女學生睡懶覺的原因,以及改正的原因;反思自己身上類似的現象。
資料;“美國里根”小時候的故事(見附錄)
小結
自立的一個重要表現是獨立地生活。要獨立生活,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只要明確自己的主任,勇于承當自己的責任,才能成為真正自立的人。當然。自己的事情自己的負責的前提是要自主。沒有主見,人云亦云的人是不能承當責任的,更無法自立。所以自主是自立的前提。
活動三:行動
過渡:當人們有了獨立自主的愿望,幾自主的意識后,又該怎樣培養自己的自主能力呢?
從學生所搜索的世界各國青少年自立狀況總結自立的方法:立足當前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從小事做起;大膽的投身社會實踐并反復鍛煉。
引導學生講述自己在自立方面的事例,增加感性認識。
本節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本節課的體會和收獲。(只要能說出:依賴有危害;自主是自立的前提;要自立就要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大膽實踐,反復鍛煉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