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教學中啟迪思維的幾種方法
課堂教學是學校進行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是向?qū)W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主要場所。因此,如何精心設計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提高每一堂課的教學效果,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關注的問題。怎樣才算上好了一堂課?怎樣的課才能產(chǎn)生一種吸引學生的魅力?主要看是否以教師為主導,是否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我的體會是,在課堂上教師能引發(fā)問題,啟迪思維,使學生從被動聽的狀態(tài)中轉(zhuǎn)化成主動地探索,并能在自己積極思維的過程中,不斷地獲取知識,增長才干,這樣才算是一堂成功的教學課,這樣的課才能產(chǎn)生引人入勝的魅力。
要達到這個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采取哪些方法?
一、 施布疑陣,啟發(fā)思維
南宋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都要無疑。”意即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提出問題,施布疑陣,引發(fā)思維。然后引導學生解除疑慮,這樣才能增長才干。因為“疑”是深入學習的起點,有疑才有問,才有究,才有思,才能產(chǎn)生一種求知的欲望。有經(jīng)驗的教師總是善于根據(jù)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設置一系列疑陣。然后在教師的啟迪下,釋疑解惑,由具體到抽象,形成完整的概念,開始學生感到要費一些力氣,而后感到一身輕松,這就是課堂教學的魅力所在。
我在上練習課時,讓學生做一道這樣的代數(shù)題:已知方程
2χ2+kχ-2k+1=0的兩實根平方和為29/4,那么k的值為多少?結(jié)果不少學生答案是3或-11,也有的答案是3,我抓住時機,將答案是3和-11的解答板書如下:
由韋達定理可得:
χ1+χ2=- k (1)
χ1χ2= (2)
由(1)、(2)可得 k2+8k-33=0
解之得 k=3或k=-11
初看,“步步合理”,但這答案是錯誤的。為了使學生辨明真?zhèn)危曳謩e將3和-11代入方程,發(fā)現(xiàn)當k =-11時,判別Δ<0,方程無實根,這說明k等于3和-11的結(jié)果是錯誤的。但到底錯在哪里?又使學生產(chǎn)生了第二個疑團,這也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在這種渴求知識的心理狀態(tài)下,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很活躍。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很快地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必須在Δ≥0的前提下,才有意義。上面解法的錯誤就在于沒有把Δ≥0當成一個限制條件。教師使學生生疑解疑的整個過程,就是學生形成抽象思維的過程,也是學生從感性向理性認識過渡的過程。
又如我在教勾股定理之后,為了克服學生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施布了一系列疑陣:
師:ΔABC的兩邊a=3,b=4,求c。(疑陣之一)
生:c=5(學生就出現(xiàn)失誤)。教師指出題中未肯定ΔABC是直角三角形。(學生恍然大悟)
師:如增加直角三角形ABC這個條件,c是多少?(疑陣之二)
生:c=5(學生又一次失誤)因為題中未說∠C=90°,不能自搞一個潛在假設,學生又一次得到教訓。
師:、a、b、c是直角三角形三邊,a=3,b=4,求c(疑陣之三)這次學生慎重其事。
生:如果∠C=90°,則c=5
如果∠B=90° 則c= =
師:完整嗎?(疑陣之四)
生:不完整,還有∠A=90°的情形。學生(再次失誤,因為a<b,∠A<∠B,所以∠A不可能等于直角。)
教師施布疑陣,學生多次失誤,學生思維過關奪隘,進行了一次很好的訓練,課堂氣氛既緊張又活躍。學生從產(chǎn)生疑慮到解決疑團,整個思維就是一個心理過程,都必須通過分析、綜合在頭腦中獲得客觀現(xiàn)實的本質(zhì)和它的規(guī)律性的反映。
二、激發(fā)興趣,啟發(fā)思維
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chǎn)生的重要的主要原因。興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傾向,是從事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重要條件。濃厚的學習興趣能激發(fā)思維,提高探索的自覺性,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采取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手段,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在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興趣呢?
(1) 引起學習的期待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對某種知識產(chǎn)生了急于了解的心情,就會引起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學習余弦定理時,首先讓學生考慮:一個三角形的兩邊以及它們的夾角的大小確定,這個三角形的第三邊是否確定?再要求學生畫出兩邊分別為3cm,5cm,夾角為60°的三角形的第三邊。在學生對以上問題都得到正確的答案后,再提出第三個問題:如果不允許畫圖,你們能計算出第三邊的長度嗎?學生在完成了第一、第二兩個問題之后,獲得成功的滿足,激起他們學習興趣,對第三個問題產(chǎn)生了急欲解決的心情。但是他們對第三問題一下子還找不到解決的途徑,產(chǎn)生了一種期待的心情。此時教師予以點拔,啟發(fā)他們應用兩點間的距離公式解決,他們的注意力就特別集中。在這一具體問題解決之后,再要求學生去計算兩邊分別為a和b,夾角為ɑ的三角形的第三邊的長度,由此就可以引導學生導出余弦定理。
(2)給予成功的滿足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獲得成功,就會產(chǎn)生愉快的情緒。如果這種情況反復多次,學習和愉快的情緒就會建立起聯(lián)系,產(chǎn)生對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獲得成功的滿足,體會到智力活動
的愉快。例如,在學習勾股
定理時,教師可事先要求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