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冊數學教學反思
對于小學生經常出現計算錯誤的一些認識
許多小學生進入中、高年級階段后,計算的正確率大大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對大量的錯例分析后可知,計算法則未掌握造成的僅占一小部分,而大多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質及其導致的不良計算習慣所致。
其一,缺少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學習心態。如由于寫字了草,結果是0、6不分,1、7互變,4、9混同等。由于學習用品不齊,一些學生連像樣的一支鉛筆,一塊橡皮都沒有,書寫時亂涂亂改,在涂改中不僅卷面不整潔,而且常產生誤看、誤寫的錯誤。由于鉛筆太粗或太細,造成書寫上的模糊而出錯。計算不論數的大小,能口算的全部口算,有的雖有算草,但寫得亂七八糟,有些學生一次練習或測驗下來連一張草稿紙都沒有,而直接寫在桌面上,墊板上,甚至手心手背上,思想上的不重視,必然導致計算上的經常出錯。
其二,缺少計算后必須檢驗的良好習慣。其中一些學生學習過于自信,計算后從不檢驗;而有一些學生只想作業盡快完成,根本就不想檢驗;更有一些學生知道自己無把握全部正確,就依賴于家長代為檢驗或等教師批改后,有錯再檢查訂正。由于上述這些不正確的心態,許多學生就養成了計算后不檢驗的壞習慣。
以上這些分析在我自己的實踐教學中都真實地體現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而且這種現象在三年級學生身上體現的最為突出,作為數學老師我們應采取積極的措施改觀這種現象。
談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發現教師講授新課后,就讓學生做練習,沒有給學生看書的時間。這樣,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又從何談起,課本必須成為學生賴以學會學習的文本;一個好的數學教師不只是在教數學,而更應不斷激勵學生自己去學數學。
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疑問:課本讓學生先讀了,還有什么可探究的?其實,探究性學習并不排斥對文本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學生需要應用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來擴充認知的背景,提高探究的起點,如果像“四邊形”名稱這類的知識也要學生去猜想、發現,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毫無意義。 在自主看書的過程中,學生要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還要自己嘗試解決問題,尋找多樣的算法,思考新知與舊知的聯系,由書本知識生發對現實生活的聯想等等,這些都是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的自主建構活動。
讓學生先學課本,意味著教師必須把“教”建立在“學” 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在質疑、操作、實驗、探索中獲得真知,豐富體驗,求得發展。教師可以在學生自學后在進行教學,有的學生自學會了,有的同學自學不會、不懂,那么在你講解的時候,會的就會更明白,不會的也會認真的聽講,聽一聽自己是在什么地方不明白。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
《毫米、分米的認識》課后反思
本節課的閃光點:1、本節課的每一個環節始終圍繞學生的認知需求來開展,力求突出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實實在在的把課堂還給學生。2、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有以下三個層次:從感性的認知困惑中激發學生參與;從自主的學習探究中引導學生參與;從活動實踐中指導學生參與。3、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不足:1、課堂引入時間過長,學生動手測量時,應在課前指導測量方法.在教學分米部分所用時間過短,學生對分米的認識還沒有從感性上升到理性。2、在用比較短的物體時用較小的長度單位這一部分沒有讓學生理解透徹,如果能讓學生理會用較小的長度單位會更精確就更好了。
對數學例題在教學中的作用的認識
例題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例題教學具有傳授新知識,積累數學經驗,完善數學認知結構等多種功能。從數學學法指導的角度說,例題教學需注意以下幾點:①有意識地暴露學生思維過程中容易出現的錯誤;②引導學生對具體例題做進一步研究,比如變換題型,適度推廣和應用;③對具體例題的總結,如題中問題涉及哪些知識,其間有什么關系,解決該問題的思路如何,關鍵何在等等;④對同類例題的概括,仔細分析一些看似沒有什么聯系的同類例題,就不難發現它們之間有許多共同的特征;⑤對例題(類型、作用等)及其解決全過程的多維度分析和反思,促進新的行為結構和認知結構不斷地建立,不斷地完善,不斷地發展。所以,我們在課堂上教學例題時,要充分的對例題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掌握這一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并且輔以同類題型進行練習
注重學生的發展 培養學生的多種解題思路
我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多種解題思路,采用了開放式教學,主要是利用小組學習、討論與交流。計算時我沒有作任何提示,讓學生用你喜歡的方法解答,學生解答后我進行了統計,看同學們用哪種方法的最多,然后再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理解多種解題思路,并說為什么?同時我又統計一下,班上喜歡哪種解題思路的人數最多,并且讓學生判斷哪種解題思路最簡便?最后教師對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的方法作總結。
我認為這樣設計教學效果較好,既開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發展,我把主動權也交給了學生,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學生動手、動腦獲得了新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從而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