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糖果》教學案例
【課堂場景】本節課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設計了兩個教學活動,分糖果與分黃豆,使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感受“平均分后每份一樣多”,以下截取幾個鏡頭具體分析。
鏡頭一:第一小組對老師選好的組長(成績較好)不滿意,幾個人一直在嘀咕,一問原因,這個同學經常打人,大家都不喜歡他。
[分析:在進行人員組合的時候,老師不僅要考慮學生能力的組合,還要考慮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因為這組安排的組員是三個女孩子和那個愛打人的組長,這樣很影響她們的學習興趣,如果把這位組長安排在幾個男同學當中可能較為合適。]
鏡頭二:第二小組在填寫記錄表時發生爭議,因為名字有先有后,大家都爭著排在前面。
[分析:在布置任務時,教師應該明確組長的作用,樹立組長的威信,比如在布置寫名字時,讓組長確定順序,組員要聽從組長的安排,就不會出現以上的現象。]
鏡頭三:在分黃豆時,因為數量較多,第三小組還是按照前面分糖果的方法一粒一粒地分,所以分了很多次都沒有分完,我在走前輔導時,一位同學就氣嘟嘟地對我說:“我早就說這樣的方法太慢,組長不信。”
[分析:這一小組的合作變成了組長一人操作的學習,組長認為自己的權力極大,不聽取組員的意見,小組內沒有充分地討論,沒有找出最佳的學習方法,小組合作變成了“走過場”。]
鏡頭四:第四組三位成員的記錄表完成得很好,但另一位同學柯耿彬(學困生)的卻填寫得一塌胡涂,可是沒有人向他提出,并輔導他改正。
[分析:不成熟的小組全作學習,組員幾乎沒有關注自己本組成員的學習,只存在個人責任,應教育學生相互督促,以保證自己和他人有高質量的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