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糖果”教學案例(精選2篇)
“分糖果”教學案例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平均分的含義。
2、過程與情感目標:讓學生經歷分糖果和分100根小棒的活動,體驗平均分策略的優化,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初步的推理能力。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平均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使學生獲得一些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教材分析及設計思路
“分糖果”是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第三冊“分一分”中的一個主題,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小數目的平均分以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這課時安排了“分糖果”和“分小棒”兩個數學活動。“分糖果”主要是復習平均分的策略,為“分小棒”作好鋪墊,而“分小棒”主要是通過大數目的分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平均分的含義,同時為學生學習除法作好準備。
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方案時,我的主要思路是:首先,注重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培養。本課時的數學活動在活動方式上主要是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學習,同時又注意把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其次,注重學生數學活動的過程。本課時在設計時,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反思改進”,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活動構建數學知識。此外,還注重評價方式的轉變。在設計中,安排了小組中個人互評及小組間的互評,注重從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策略、學習結果等方面進行評價。
三、學校與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鎮級中心校,同時也是晉江市課改實驗基地校之一。學校的教學設備比較先進,如配備了多媒體電教室、電腦室等許多專用教室。同時我校施行了小班化教育(在課改實驗年級,每班不超過40人),為課改實驗的推進,特別是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了許多有利條件。
通過一年來的課改實驗,我校實驗年級的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改善,特別是小組合作學習不管是在形式,還是在內容上都有了實質性的突破。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基本上能做到有序、有效,懂得尊重他人、能夠大膽提出問題,但小組成員間的合作意識還比較淡薄。
在學習本課時的內容之前,學生對平均分的含義、平均分的策略已經有了一定的體驗,這些主要是小數目(20以內)的分,而對大數目的分這是第一次接觸。
四、教學設計
活動一(分糖果)
教師談話:如果有客人到同學們家中做客,你們準備怎樣招待客人?
這天,淘氣和班上的4位小朋友到智慧老人家做客,智慧老人拿了20塊糖果招待他們,你能幫智慧老人分一分:把這些糖果平均分給這些小朋友嗎?說說你想怎么分?
我們可用20根小棒代表糖果,用5個小圓片代表5個小朋友;分的時候請注意:
(1)、自己先分一分;
(2)、再把分的過程記在下表中;
1
2
3
4
5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每人分塊糖。
(3)、最后看一看:每人分到 塊糖。
1、生分。
2、小組交流:每位同學是怎么分的?
3、全班匯報。
教師談話:可是淘氣不喜歡吃糖,那其他的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幾塊糖?
活動二(分小棒)
教師談話:大家每人手上都有20根小棒,如果老師要你們每小組拿出100根小棒,你們有辦法嗎?
如果要把這100根小棒平均分給你們小組中的小朋友,你們準備怎么分?又如何把分的過程記錄下來?
1、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
3、小組互評分的方法。
小組分小棒時,要做到:
(1)、每次分之前,小組的成員要先商量每人分幾根,然后再分。
(2)、對分的結果,記錄員要及時記錄在下列表格中。
姓 名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每人分到 根,還剩 根。
(3)、每位同學在拿小棒時要有小組長的主持下按順序進行。
(4)、分的時候可以對分的方法進行修改。
1、小組活動:分100根小棒。
2、小組匯報、比較。
3、小組互評:你認為哪組同學的分法比較簡便。
五、教學反思
1、教學方案的設計要注重學情分析和調查。我認為:學生學習知識的起點并不是對知識的一無所知,也就是說學生學習知識并不是從“0”開始的;他們是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建構知識,也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經驗數學化。因此,我們在教學實施前,應該把握好學生學習的起點。這樣就能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同時也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如我在教學“分糖果”時,了解到學生對分的方法已基本掌握(通過前兩節課的指導和觀察),而把分的過程記錄下來對學生來說也不是十分困難,所以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分,自己記錄。在分的過程中對個別有困難的學生加以指導,這樣即使學優生“吃得飽”,同時也使學困生“吃得消”,使課堂教學即做到面向全體,又做到因材施教。
2、小組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有賴于教師的指導。小組合作意識和技能的培養絕不是孤立于課堂教學之外的,我們絕不可能說,我先讓學生形成小組合作意識,先把學生小組合作技能訓練好,然后再來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小組合作意識的形成和小組合作技能的訓練是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情境中進行的,離開了解決具體問題的情境,是不會使學生形成小組合作意識,也不能夠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技能的。同時,小組合作意識的形成和小組合作技能的培養也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們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努力。因此,我們要根據所需解決的具體問題情境,精心設計小組活動。
如在教學“分100根小棒”時,大數目的平均分對學生個體來說還是有很大困難的,因此像這樣的活動可以以集體的力量去解決它。再考慮到之前對學生的分工、合作技能的培養也比較少,所以我對小組合作過程的要求作了詳細的說明,這樣有利于學生對小組合作技能的學習與掌握。同時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互相謙讓、互相尊重、互相欣賞,使學生感受到集體的力量、集體的榮譽、集體的溫暖,從而形成小組合作意識。
3、課堂實施中學生的生成性資源要敏感的把握和利用。我們的課堂實施的起點是學生的獨特生活經驗,這就使課堂教學有更多的生成性資源成為可能。而有一些生成性資源是非常寶貴的,它可能就是解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的金點子。
如我在教學“分糖果”時,在巡視指導時,我就發現有位同學既沒有動手分,更沒有動手記,我感覺很奇怪:以他平時的表現不應該如此啊!?于是,我走到身邊問他怎么回事,他說:“我可以不用分就知道是5根了。”我更奇怪了:“你怎么知道?”他說:“四五二十。”當時我是眼前一亮。于是在匯報時,我特地叫這位學生講了他的想法,并且表揚了他“能夠把以前學過的知識運用到學習中”。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我能把他的思路進一步提升,告訴同學們我們在分的時候可以先估算后再分,那么在解決“分100根小棒”的時候,學生就有可能少走一些彎路,就有可能提高學生分的效率,節省一些時間,那就可能沒有下面一點遺憾。
4、如何提高數學活動的有效性。是的,我們說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對課時的概念淡化了,但這決不能成為我們降低課堂教學效率的借口。再說對一個數學活動來說必定還是有其完整性的,如果每節課都把它的完整性打破,我總感覺有許多的遺憾。
本節課學生在“分小棒”的過程中,出現多種策略:
組1(6人小組):先是1根1根地分,結果分了幾次以后,把前面分的擦了,改成5根5根地分,分了3次5根,最每人分1根,剩4根。我問他們:“為什么把第一次分的擦了?”他們說:“那樣要分很多次,太麻煩了。”
組2(6人小組):先每人分10根,再每人分5根,最后每人分1根,剩4根。我問他們是怎們想的,他們說:“6個10是60,還剩40根;每人5根,五六三十,還有10根,每人還可以分1根。”
組3(6人小組):先是每人分20根,結果發現最后一個同學沒有,再改同組2的分法。
組4(4人小組):5根5根地分,分5次,正好分完。
組5(4人小組):先每人分20根,再每人分5根,正好分完。我問他們是怎樣想的,他們說:“我們原來自己的20根可以不分,只要把借來的20根(注:這20根是向6人小組的同學借的)拿來分,每人分5根就行了。”
小組匯報時,剛匯報完兩個小組(我班有7個小組,其中6人的有5組,4人的有2組),下課的時間就到,我就只好就這兩組分的情況作簡單的比較,學生難以體驗到分小棒策略的優劣。按我先前設想應當把6人小組和4人小組的方法進行比較它的不同點,得出哪些方法比較好;然后把6人小組和4人小組比較簡便的方法進行比較,比較出它們的相同點。這樣學生對方法的優化就有比較深刻的體驗。然而當我第二天再延續前一天的活動時,我發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熱情、效果都在我的意料之外。上面我也提到,如果我在前面能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成性資源,就可能為后探索過程節約一定的時間,就可能不會有這些遺憾。
“分糖果”教學案例 篇2
【課堂場景】
本節課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設計了兩個教學活動,分糖果與分黃豆,使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感受“平均分后每份一樣多”,以下截取幾個鏡頭具體分析。
鏡頭一:第一小組對老師選好的組長(成績較好)不滿意,幾個人一直在嘀咕,一問原因,這個同學經常打人,大家都不喜歡他。
[分析:在進行人員組合的時候,老師不僅要考慮學生能力的組合,還要考慮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因為這組安排的組員是三個女孩子和那個愛打人的組長,這樣很影響她們的學習興趣,如果把這位組長安排在幾個男同學當中可能較為合適。]
鏡頭二:第二小組在填寫記錄表時發生爭議,因為名字有先有后,大家都爭著排在前面。
[分析:在布置任務時,教師應該明確組長的作用,樹立組長的威信,比如在布置寫名字時,讓組長確定順序,組員要聽從組長的安排,就不會出現以上的現象。]
鏡頭三:在分黃豆時,因為數量較多,第三小組還是按照前面分糖果的方法一粒一粒地分,所以分了很多次都沒有分完,我在走前輔導時,一位同學就氣嘟嘟地對我說:“我早就說這樣的方法太慢,組長不信。”
[分析:這一小組的合作變成了組長一人操作的學習,組長認為自己的權力極大,不聽取組員的意見,小組內沒有充分地討論,沒有找出最佳的學習方法,小組合作變成了“走過場”。]
鏡頭四:第四組三位成員的記錄表完成得很好,但另一位同學柯耿彬(學困生)的卻填寫得一塌胡涂,可是沒有人向他提出,并輔導他改正。
[分析:不成熟的小組全作學習,組員幾乎沒有關注自己本組成員的學習,只存在個人責任,應教育學生相互督促,以保證自己和他人有高質量的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