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糖果》教學設計(精選13篇)
《分糖果》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使學生體會到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3、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1、“平均分”的意義:分得的結果要同樣多。
2、在小組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民主,合作,探究,交流”科學的學習方式。
教學難點:
平均分后有余數的情況。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創設游戲情境
大家看老師手上拿的是什么?(糖果)
下面我們就來“分糖果!1位同學請上講臺,把桌上的糖果數一數,有多少塊?(20塊)
二、動手實踐
1、下面的同學(同時)把準備好的20根小棒也拿出來。把20根小棒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自己分。
怎么分才叫平均分?(分得的糖果必須是一樣多)
點學生說分的結果.(把20根小棒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朋友分得4根)(鼓勵學生思維的多樣性)
、 1根 1根地分,分四步分完。
、 2根 2根地分,分兩步分完。
、 ③一次分4根,正好分完。
……
師生共同填寫p36頁統計表。注意不要忘了最后寫結論:每人分4塊
做完后,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把“學具”收起來,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使用工具的實際操作能力。
三、小組活動
師:剛才大家表現得真不錯.下面我們再來進行一個比賽,愿意嗎?
大家先以小組為單位,湊足100根小棒,看哪一組的同學最快?
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給你們組的小朋友。
一、二、三……開始。
組長把老師發給每個小組的統計表拿出來,填寫統計表時,先登記一下你們這一組每個人的姓名,寫在表格第一欄“姓名”的后面。
因為每個小組的人數設置的是不同的:
(2人、4人、5人、6人、7人和8人)
所以分得的結果也是不盡相同。
每人分到 根,還剩 根。
(正好分完,沒有剩的,用什么表示?0)
數學游戲
四、先點一名同學上講臺來共同示范一下在演示的過程中,出示游戲規則:
兩人一起玩,把準備好的裝著蠶豆的袋子拿出來;
一位小朋友抓一把豆子,數一數,多少個?
如果手中的豆子能平均分成2份,就得2分;如果能平均分成3份,就得3分;以此類推,看這一次他得了多少分?
交換之后,輪流做幾次。
得分高的獲勝。
五、課后小結
今天我們學的是什么?
我們做游戲的時候是怎么分的?
小組活動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分糖果教學反思:
1、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空間.讓學生發表見解,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進行反思.學生從中體會到考慮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在這節課上把握了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數學知識。整個教學過程,評價方法主要有互評、小組評、全班評,以學生為評價的主體,以多渠道的信息反饋促進學生的發展,真正地落實素質教育。
2、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供多次評價機會,多方面評價學生,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對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努力的程度,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闡述的觀點給予肯定,對學生積極的學習狀態和良好的學習效果給予及時的激勵評價。
《分糖果》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教材36~37頁 知識與技能: 1. 在具體環境中體會除法的含義 2. 經過與小組同學交流自己分糖果的過程,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1. 能用語言表述自己分東西的過程 2. 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體驗分法的多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樂于動手參與分東西的數學活動 2. 能與小組同學合作愉快 課前準備: 小棒,圖片,每組一杯黃豆 方法: 動手操作,小組合作 教學過程: 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情景創設1. 課件播放:出示20塊糖果,在出示5 位小朋友. 2. 你能根據畫面提出數學問題嗎?學生看后,提出問題,把20塊糖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多少塊?問題探究1.引導學生動手分一分,要求學生拿出20根小棒代表糖果,桌面上擺出5個圓片,代表5個小朋友,分一分并把你分的結果紀錄在數學書36頁表格中. 2.組織學生分組匯報. 請不同分法的同學到投影儀上分一分,并說一說自己的分法 3.小結:不論什么分法,不論分幾次,最后結果都是每個小朋友分4塊學生動手操作,操作后填表格 學生代表小組匯報 體驗感悟談話:能不能想出又快又好的方法解決平均分的方法 100根小棒平均分給本組同學,每個同學多少根? 把分法紀錄在書上 肯定鼓勵多種分法 分法多種,但是結果都一樣實踐應用組織分豆子游戲明確規則巡視指導學生活動 板書設計: 分糖果 第一組姓名姓名姓名姓名姓名1次 2次 3次 4次
《分糖果》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6~37頁。
教材簡析:
教材設計了“小朋友分糖果”的情境,這是第三個“分一分”的活動。這次分的數量比較多,通過一次“分”的活動找到答案對同學們來講有些困難,需要通過幾次來分步完成。教材為了體現學生分的過程,專門設計了記錄過程的表格,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等分”的意義。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指導,鼓勵學生分法的多樣化。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大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2.體驗用表格記錄平均分的過程,獲得“試商”的初步經驗。
3.經歷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培養合作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知道平均分的含義,會平均分數量比較多的物體。
2.通過幾次分得到平均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出示掛圖:師引導學生觀察后,說明圖意:把20塊糖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塊?
2.生一邊認真觀察掛圖,理解圖意,一邊思考問題。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活動(一)分糖果
活動準備:每4人20根小棒,5個圓片,1張記錄表。
師對學生提出要求:用5個圓片代替5個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動手分一分。邊分邊說出操作過程。
。1)學生用學具代替實物進行分一分活動,小組4人合作,每人分別分一次,并且邊分邊說過程。
。2)分完小棒,學生在小組內反饋,然后把分的過程記錄在表中。生在表中記錄自己分的過程。
。3)師組織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2.活動(二)分小棒:
活動準備:每小組100根小棒,1張記錄表。
師要求: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給你們組的小朋友,說一說:你打算怎樣分?
。1)生明確老師的要求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打算怎樣分。
師:現在小組合作動手分一分,把分的過程記錄下來。
。2)生進行小組合作平均分100根小棒,并記錄分的過程。
。3)全班反饋。
三、教學效果測評:
1.畫一畫、說一說:
師問:把20個梨平均分給4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幾個?
生通過畫,得到每名同學分5個梨。
師提問:有20個梨,每名同學分4個,可以分給幾名同學?
生通過畫,得到可以分給5名同學。
師:請大家觀察一下,說一說,這兩題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樣畫的?
生交流。
2.擺一擺、分一分:
師問:媽媽買來24朵茶,這些花應該怎樣插在花瓶里,花瓶里花的朵數才會同樣多呢?以小組為單位,共同研究,記錄結果。
生理解題意后,以小組為單位研究,討論,并記錄結果。
交流、匯報。
四、拓展性練習:
游戲:同桌合作抓豆子,根據所抓豆子情況得分,如果手中的豆子能平均分成2份,得2分;還能平均分成3份,再得3分;比一比,誰得分最多?
同桌兩人明確游戲規則后,進行抓豆子游戲,并作好得分記錄,然后再進行評比。反復做幾次,看誰的得分高,誰就是勝者。
《分糖果》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36-37頁“分糖果”。
教學目標:
1、在分糖果、分花生的過程中體會平均分的含義,通過分花生體會將較大數目進行平均分的方法。同時通過小組學習培養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學生的合作意識。
2、通過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掌握將物體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如何將數目較多,不能一次分完的物體進行平均分。
教學準備:多媒體、糖果、花生、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導語:同學們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不知道)今天呀,是智慧爺爺的生日,笑笑、淘氣還有機靈狗都來為智慧爺爺慶祝生日呢!智慧爺爺可高興啦!忙拿出糖果招待他們。他聽說我們班的小朋友平時特別愛動腦筋,所以還專門讓我捎來一籃糖果送給大家呢!你們高興嗎?智慧爺爺說啦,讓我把這些糖果一定要平均分給每個小朋友,這么多的糖果該怎么分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想辦法分一分,好嗎?(板書課題:分糖果)
二、參與活動,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活動一:全班分糖果
1、討論分糖果的方法
2、把糖果分給各小組長
3、觀察統計表,引導學生思考:我們一共分了幾次才將糖分完?每一次是怎樣分的?最后平均每個小組分到多少塊糖?
4、教師小結:把數目較多的物體進行平均分時,難一次分完,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分為幾次來分,直到分完為止。
活動二:小組分糖果
1、以小組為單位,將20塊糖平均分給每個同學,并把分的過程記錄在每個小組的“分糖果”的統計表內。
2、小組匯報平均分的過程:選擇不同分法的小組匯報,展示統計表幫助理解平均分的過程。
3、質疑問難:為什么有的小組每個同學分到5塊,有的小組每個同學分到6塊,還有的小組分到10塊呢?(總數相同,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每份的數目就不相同,為下面學習除法算式做了鋪墊)
4、滲透德育教學:怎樣才能使全班每個同學分到的糖果一樣多?(讓分得比較多的同學回答,引導說出:把多出的糖果送給老師)
活動三:分花生
導語:剛才同學們分糖果分得特別好,連智慧爺爺都一個勁地夸我們呢!瞧,為了獎勵大家他給每個小組的同學送來了一袋又香又脆的花生呢,大家想吃嗎?(想)沒問題,不過要先完成以下活動。
1、各小組長取一袋(100顆)花生,平均分給小組內的每個同學,同時把分花生的過程記錄在“分花生”這個統計表里。
2、學生匯報平均分的過程,同時展示統計表,比較各個小組的不同分法,并讓學生對不同分法進行評析。
3、繼續體會平均分。
將自己分到的花生平均分成2份、3份、4份……看看每份各是多少?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
三、游戲競賽,提高思維
導語:同學們,智慧爺爺在自己的生日里為大家準備了很多有趣的游戲,如果誰能取得游戲的勝利就可以從智慧爺爺那里得到一份獎品,你們參加嗎?
1、游戲規則(板書):這個游戲要2個同學為一組,將2個同學為的花生合在一起,每個同學抓一把花生,能平均分成2份得2分,如果還能平均分成3份再得3分,看誰就可以誰到智慧那里領一份獎品。
2、同桌開始做游戲。
3、匯報游戲結果,得分高的同學要加以獎勵。
四、全課總結,分享成果
同學們在這節課里,學習了將較多數量的物體進行平均分,還得到了自己親手分的糖果和花生,同學們一定嘴饞的不得了了吧!下面我們就來品嘗一下!誰能告訴老師是什么味道的嗎?智慧爺爺說啦,學好數學,也是這種又香又甜的味道。
《分糖果》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 ------分糖果。
知識與技能:1、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除的含義。
2、經過自主探索與小組合作交流“分糖果”的過程,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1、能用語言表述自己分東西的過程。
2、在小組合作交流過程中體驗分法的多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樂于動手參與分東西的數學活動。
2、能與小組同學合作愉快。
重點:學會較大數量的平均分;體驗分法多樣性。
難點:會用表格記錄分數量較多物體的過程。
教具:課件、磁扣
學具:糖果圖片、統計表、小棒、豆子。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今天是我們的好朋友----淘氣的生日,他請來了幾位小朋友,大家看看一共有幾位小朋友?淘氣拿出了媽媽為他準備的20塊糖果招待大家,想一想,怎樣分才公平?(平均分)誰能說一下什么是平均分?(分的同樣多)。
看著這個情境,你能提出一個什么數學問題?(把20塊糖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塊?)這個問題把淘氣難住了,你們愿意幫助他嗎?好這節課我們就通過學習“分糖果”來幫助淘氣解決問題。
二、問題探究
活動一:學生自主探索分糖果的方法。
智慧老人聽說你們都是聰明的孩子,所以他決定送給你們每人一個智慧口袋?炜匆豢蠢锩娑加行┦裁矗浚5個圓片,20個糖果圖片、一張統計表、一枝彩筆)
看到這些禮物你們高興嗎?讓我們仔細聽一聽智慧老人要對我們說些什么。(聰明的小朋友們,請你用5個圓片代表5個小朋友,用20個糖果圖片代表20塊糖果,先動手分一分,再把分的過程用統計表記錄下來,你們能做到嗎?)
活動二:小組內交流分糖果的過程,體驗分法多樣化。
剛才,老師發現你們開動了腦筋得出了不同的分法,你們愿意把自己的分法跟小組內的其他同學交流嗎?請你拿著你的記錄表,互相說一說分的過程,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分的方法最多。
活動三:匯報展示不同分法。淘氣小紅小麗小華小剛第一次22222第二次22222方法1: 每人分 4 塊糖。 淘氣小紅小麗小華小剛第一次44444方法2: 每人分 4 塊糖。 淘氣小紅小麗小華小剛第一次11111第二次11111第三次11111第四次11111方法3: 。 每人分 4 塊糖方法4: ……活動四:告訴淘氣分的結果,一起唱生日快樂歌。活動五: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給你們組的小朋友。剛才分糖果的時候,出現了多種分法,同學們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現在有這樣一個問題,你們能不能想出又快又好的方法去解決呢?課件出示: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給本組的同學,每個同學分多少根? (1)說一說可以怎么分。(2)分一分,把分的過程記錄下來。展示每組的記錄表,教師肯定鼓勵分法多樣化。三、體驗感悟數學游戲:分豆子。(課件演示游戲規則,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四、課堂評價請你對你這節課的學習活動情況自我評價一下。五、實踐應用1、調查平均分在實際生活中的用途。2、調查自己喜歡的有關平均分的知識。
《分糖果》教學設計 篇6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時的《分蘋果》。下面,我就從教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教材分析:
本課,教科書從“分蘋果”的情境引入
“分一分”活動,既可以按份數平均分,結果是每份分到幾個;也可以按每份的個數平均分,結果是可以分幾份。這兩種平均分是常見的平均分的兩種現實原型。這一課也是學生已經學習了2~5的乘法口訣和本單元第一課時分物游戲(小數目的平均分),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活動的。也為下一課學習大數目物品平均分做好鋪墊,同時也為今后學習除法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平均分的兩種現實原型,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具體操作或畫圖的方法解決一些平均分的簡單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面對數量較少的物體,勇于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平均分。認識平均分的兩種現實原型。
教學難點:
如何用恰當的數學語言描述自己平均分實物的過程。
教學關鍵:
充分運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小組合作,引導學生認識平均分的兩種現實原型。
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認知能力還處于啟蒙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因此在教學時,要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分一分”的活動中,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充分感知和體驗平均分的意義以及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化解難點,使學生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與學法上談談。
。ㄒ唬┙谭
教育家布魯納說過:“教學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是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睂W生是學習的的主體,因此我在設計教法時,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思維特點,我選擇了引導發現法為主,輔以講授法、直觀法、演示法、問答法、小組合作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了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ǘ⿲W法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體現出玩中學,學中玩,合作交流中學,學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明確目標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興趣是學習入門的向導。本節課的導入部分,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我班來了許多客人,今天老師準備了一袋蘋果來招待聽課的老師,想讓小朋友幫助老師來分一分。好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蘋果。(板書:分蘋果)
揭示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并積極主動地帶著自己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走進課堂。)
二、獨立思考
自主嘗試
這一環節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分蘋果的情境入手,讓學生找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獨立思考并說一說可以怎樣分。
。ㄔO計意圖:這一環節我從孩子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讓學生獨立思考。)
三、小組研討
展示交流
活動一
1、小組交流,探究多種方法。
2、集體交流,學生匯報不同方法時教師利用課件進行對應演示、講解、評價。
小組交流: 利用每組的12個蘋果圖片代替蘋果,分成3堆,每堆一樣多,邊說邊擺,關鍵要說清你是怎樣分的、每堆有幾個?
擺完后看看你組有幾種擺法,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同學最聰明,找到的擺法最多。
。ㄔO計意圖:此環節要求具體、明確,使學生在探索的基礎上引導有效地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啟發。充分的探究活動,既培養了學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活動二
每袋裝4個,需要幾個袋子?
教師利用課件進行對應演示、講解、評價。感知平均分的兩種情況。
(設計意圖:利用生動的課件演示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推動學生積極思考,逐步滲透方法多樣化,開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橫向思維能力。)
四、反饋評價
歸納總結
說一說,兩次分蘋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師小結
把物體平均分,既可以按份數平均分,結果是每份分
到幾個;也可以按每份的個數平均分,結果是可以分幾份,這兩種平均分是常見的平均分的兩種顯示原型,它們分的雖然有差別,但分的結果都是每份同樣多。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對比小結,突出兩種分法的共性:“平均分”。)
五、遷移拓展
鞏固提高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鞏固所學知識,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A練習,創設小兔分蘿卜的問題情境,提高練習,創設松鼠采松果、分西瓜的問題情境,、拓展練習,怎樣站排,拓展多種排法,讓學生在在輕松愉快地“游玩”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
孩子們,你今天的表現棒嗎?棒在哪里?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說說本節課的收獲,既是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六、課后延伸
強化訓練
1、布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差異,我進行了分層次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2、預習新知
分糖果—大數目的平均分
板書設計:
是課堂上所講內容的簡縮,簡單明了、富有條理性,使學生能夠利用板書清楚地了解到本課所講的內容。
《分糖果》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大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2、體驗用表格記錄平均分的過程,培養學生通過估算選擇適合的解決策略,讓學生獲得“試商”的初步體驗。
3、經歷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讓學生充分感受分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通過估算優化平均分的過程。
教具準備:圓片、小棒、表格1、表格2(每組1張),每桌一袋豆子
一、分糖果
。1)情境導入,引出問題
師:小明的家里來了五位小朋友,他拿出20塊糖想分給他的小客人們, 怎么分最公平呢?
(由公平一詞,學生馬上就想到了要平均分)
。2)動手操作,合作交流
師:我們用5個小圓片代替5位同學,用20根小棒代替20塊糖果,先自己動手分一分,擺一擺。并把你分的過程記錄到表格里。
(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活動情況,掌握學生的不同分法)
師:填好表格的同學請你把你的表格貼到黑板上,如果你發現黑板上已經有和你同樣分法的表格就不用貼了,就在這種方法的下方,你用粉筆畫個對號就可以了。
。榱朔奖銓W生觀察,老師要把貼在黑板上的表格放大)
全班交流分的過程。
師:請這張表格的作者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的方法。交流的時候請說清楚:每一次拿出幾塊來分,每人分得幾塊。全部分完后,每人分得幾塊。
其他和他方法一樣的同學,如果你認為他有沒說清楚的地方。你們可以補充。
(在學生敘述理由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分的次數,讓學生感悟到,分的次數越少,解決問題就越快。)
。3)過程小結,評價引導
師:還是集體的智慧大呀!同學們想了這么多的方法幫助小明來分糖果,小明心里一定很高興。那么假如你就是小明,聽到大家給你介紹了這么多的方法,你想選擇哪一種呢?
。ㄈ绻械膶W生選擇了不是自己剛才的分法,教師要追問:為什么小明沒選這種方法?)
。▽W生在闡述選擇方法的同時,就再一次體會到不同方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同時在交流中,學生原有的方法結構就發生了重組)
師:剛才同學們分的過程不一樣,有的一次就分完了,有的分幾次才分完。但是,每一次分的時候,每一個小朋友分得的糖果都同樣多。最后分完了,分的結果卻是一樣的。更有同學想到了好辦法,用乘法口訣來幫助分,他們發現了新舊知識的聯系,真善于思考。
二、分小棒
。1)估計數量、口述方法
師:剛才同學們幫助了小明解決了分糖的問題,下面我請同學們幫老師整理小棒。
老師左手里握著10根小棒,請大家再看我的右手里的小棒,請你估計一下,我的右手里大約有多少根小棒。
。▽W生估計的答案可能在30到60之間)
同學們能夠有根據的猜測,真好。如果把我右手里的50根小棒平均
裝到5個口袋里,怎么分?
(數感好的學生可以很快知覺到5和50之間的關系)
師:50根小棒平均裝到5個口袋里,每袋裝10根。那么老師現在只有4個口袋,要把50根小棒平均裝在4個口袋里該怎么分呢?
請大家先估計一下,每袋大約可以分到多少根?
。ù蟛糠謱W生可以估計到每人分到10根以上的小棒)
。2)小組活動、提升能力
把50根小棒平均分裝在4個口袋里。
要求:1、先分工(記錄、發言、負責分、監督)
2、討論后再分。邊分邊說分的過程,(第一次每人分幾根,用去幾根,還剩多少根,第二次每人幾根……)邊記錄。
小組活動,師巡視。
(3)匯報交流,改善方法
說一說你們小組是怎樣分的?
小組代表匯報分的過程和結果,引導學生對表格的觀察和思考,感受分法的多樣化。匯報時教師要相機追問,如為什么首次分你們就每人分十根……剩下的幾根,為什么不再分了呢?
。ㄍㄟ^教師的追問,引導學生去感受哪些方法更簡便,更合理,以促進學生反思)
小結:我們在平均分的時候,有時能全部分完,有時還有剩余。
師:如果讓你們重新把50根小棒平均分給你們小組的小朋友,你們會怎么分?至少要分幾次才能分完呢?
(學生再次分一分,可能會調整或改進原來分的策略,實現了學生的自我優化和重組)
三、數學游戲
1、讀37頁數學游戲的內容,然后交流游戲規則
2、教師和一名學生合作,為學生提供游戲示范。
3、同桌為一組,開始合作。每次操作都要說清一把抓了幾粒豆子,能平均分成幾份,得了幾分。
四、總結延伸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課后操作:如果把100根小棒分給4個人,怎么分比較快。
《分糖果》教學設計 篇8
一、 說教材
本節教學內容是北師版二年級上冊第36頁“分糖果”,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均分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動,分的數量比較多,一次分得一樣多對學生來說是有困難的,需要通過幾次來分步完成,這一活動也為學生學習除法打下基礎,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 通過對大數目的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2、 體驗用表格記錄平均分的過程獲得“試商”的初步經驗。
3、 經歷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重點:大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
難點:表格記錄
二、 教材處理
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先按照智慧老人建議的辦法,動手分一分,然后請同學向全班同學介紹分的過程,教師到表格上,進行如何做記錄的示范,再請大家把自己分的過程記錄到表格中,學會如何記錄,最后,全班體驗交流分法的多樣化和結果的一致性。不管學生采用的是哪一種方法,只要符合規律,都給充分的肯定,尊重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 說教法、學法
1、 復習鋪墊,使學生領悟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學習方法,溝通知識間的聯系。
2、 情境激趣、導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 通過主題圖的演示,學生的動手操作、小組的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分法的多樣性。并能用語言表述分東西的過程。
4、 最后,通過數學游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繼續進行平均分的活動。
四、 說教學過程
。ㄒ唬、復習導人、引入課題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總是要利用他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系,設計好復習,能使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充實,又能激勵學生應用遷移、類推規律,主動探索新知,本課中我運用所學知識為學生體驗大數目的平均分做鋪墊。
。ǘ┣榫臣と、問題探究
1、 利用本課主題圖 ,引導學生觀察、并根據畫面提出數學問題。
2、 引導學生動手分一分,要求學生拿出20根小棒,代替糖果,桌上擺5個圓片代表5個小朋友,分一分,并把分得的結果記錄數學書36頁的表格中。
組織學生匯報
請不同分法的學生演示分的過程,并說明自己是怎樣分的。
3、 教師小結:不論用什么方法、不論分幾次,最后結果都是每個小朋友分得4塊糖。
。ㄈ、體驗感悟
小組活動,教師出示題目,把50根小棒平均分給你們小組的同學。
1、 說一說,可以怎么分
2、 分一分,把分的過程記錄下來。
。ㄋ模嵺`應用
組織分豆子的游戲,以小組為單位,每人抓一把豆子。先平均分2份,得2分,再平均分3份,得3分,看誰分的高。
教師巡視
(五)、全課小結
通過本課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分糖果》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使學生體會到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3.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1.“平均分”的意義:分得的結果要同樣多.
2.在小組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民主,合作,探究,交流”科學的學習方式.
教學難點
平均分后有余數的情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上課先來做一個游戲,好不好?
大家看吳老師手上拿的是什么?(糖果)
對,如果誰做得好,就把糖果獎給他.
下面我們就來“分糖果”.
。ǹ焖冱c名)5位同學請上講臺,把桌上的糖果數一數,有多少塊?(20塊)
師:下面的同學(同時)把準備好的糖果也拿出來.
師:把20塊糖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幾塊?
怎么分才叫平均分?(分得的糖果必須是一樣多)
讓學生在分的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討論.
點學生說分的結果.(把20塊糖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朋友分得4塊)
注意:訓練學生完整地回答問題.
點學生說不同的分法.(鼓勵學生思維的多樣性)
、1塊1塊地分,分四步分完.
②2塊2塊地分,分兩步分完.
、垡淮畏4塊,正好分完.
……
學生說分法,教師邊演示.用20根小棒代替20塊糖果在黑板上粘貼,演示分的過程.讓學生在書p36頁統計表中填出自己想的分的過程.注意不要忘了最后寫結論:每人分4塊.
做完后,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把“玩具”收起來,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使用工具的實際操作能力.
二、小組活動.
師:剛才大家表現得真不錯.下面我們再來進行一個比賽,愿意嗎?
大家先以小組為單位,湊足100根小棒,看哪一組的同學最快?
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給你們組的小朋友.
一、二、三……開始.
。ńM長調配的時候要注意:每人差不多要出幾根?
如果不夠的話,要補足;
如果多了的話,要去掉.)
(在分之前,每個人都要清楚:我們這一組一共有幾個人?
分的是多少根小棒?100
怎么才算平均分?
最后結果有沒有多的,剩的?)
組長把老師發給每個小組的統計表拿出來,填寫統計表時,先登記一下你們這一組每個人的姓名,寫在表格(橫著看)第一欄“姓名”的后面.
因為每個小組的人數(教師有意)設置的是不同的:
。2人、4人、5人、6人、7人和8人)
所以分得的結果也是不盡相同.
每人分到 根,還剩 根.
。ㄕ梅滞,沒有剩的,用什么表示?0)
三、數學游戲.
師:同學們剛才的活動完成得真棒,下面我們再來玩一個游戲,想不想?
因為是兩人玩的,所以老師先點一名同學上講臺來共同示范一下在演示的過程中,出示游戲規則:
兩人一起玩,把準備好的裝著蠶豆的袋子拿出來;
一位小朋友抓一把豆子,數一數,多少個?
如果手中的豆子能平均分成2份,就得2分;如果能平均分成3份,就得3分;以此類推,看這一次他得了多少分?
交換之后,輪流做幾次.
得分高的獲勝.
四、課后小結.
今天我們學的是什么?
我們做游戲的時候是怎么分的?
小組活動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時間安排
分糖果 ------------- 18~20分鐘
小組活動 ----------- 10~12分鐘
數學游戲 ----------- 8~12分鐘
《分糖果》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大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2、體驗用表格記錄平均分的過程,培養學生通過估算選擇適合的解決策略,讓學生獲得“試商”的初步體驗。
3、經歷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讓學生充分感受分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通過估算優化平均分的過程。
教具準備:圓片、小棒、表格1、表格2(每組1張),每桌一袋豆子
一、分糖果
。1)情境導入,引出問題
師:小明的家里來了五位小朋友,他拿出20塊糖想分給他的小客人們, 怎么分最公平呢?
。ㄓ晒揭辉~,學生馬上就想到了要平均分)
。2)動手操作,合作交流
師:我們用5個小圓片代替5位同學,用20根小棒代替20塊糖果,先自己動手分一分,擺一擺。并把你分的過程記錄到表格里。
(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活動情況,掌握學生的不同分法)
師:填好表格的同學請你把你的表格貼到黑板上,如果你發現黑板上已經有和你同樣分法的表格就不用貼了,就在這種方法的下方,你用粉筆畫個對號就可以了。
。榱朔奖銓W生觀察,老師要把貼在黑板上的表格放大)
全班交流分的過程。
師:請這張表格的作者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的方法。交流的時候請說清楚:每一次拿出幾塊來分,每人分得幾塊。全部分完后,每人分得幾塊。
其他和他方法一樣的同學,如果你認為他有沒說清楚的地方。你們可以補充。
。ㄔ趯W生敘述理由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分的次數,讓學生感悟到,分的次數越少,解決問題就越快。)
(3)過程小結,評價引導
師:還是集體的智慧大呀!同學們想了這么多的方法幫助小明來分糖果,小明心里一定很高興。那么假如你就是小明,聽到大家給你介紹了這么多的方法,你想選擇哪一種呢?
(如果有的學生選擇了不是自己剛才的分法,教師要追問:為什么小明沒選這種方法?)
(學生在闡述選擇方法的同時,就再一次體會到不同方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同時在交流中,學生原有的方法結構就發生了重組)
師:剛才同學們分的過程不一樣,有的一次就分完了,有的分幾次才分完。但是,每一次分的時候,每一個小朋友分得的糖果都同樣多。最后分完了,分的結果卻是一樣的。更有同學想到了好辦法,用乘法口訣來幫助分,他們發現了新舊知識的聯系,真善于思考。
二、分小棒
。1)估計數量、口述方法
師:剛才同學們幫助了小明解決了分糖的問題,下面我請同學們幫老師整理小棒。
老師左手里握著10根小棒,請大家再看我的右手里的小棒,請你估計一下,我的右手里大約有多少根小棒。
(學生估計的答案可能在30到60之間)
同學們能夠有根據的猜測,真好。如果把我右手里的50根小棒平均
裝到5個口袋里,怎么分?
。〝蹈泻玫膶W生可以很快知覺到5和50之間的關系)
師:50根小棒平均裝到5個口袋里,每袋裝10根。那么老師現在只有4個口袋,要把50根小棒平均裝在4個口袋里該怎么分呢?
請大家先估計一下,每袋大約可以分到多少根?
。ù蟛糠謱W生可以估計到每人分到10根以上的小棒)
。2)小組活動、提升能力
把50根小棒平均分裝在4個口袋里。
要求:1、先分工(記錄、發言、負責分、監督)
2、討論后再分。邊分邊說分的過程,(第一次每人分幾根,用去幾根,還剩多少根,第二次每人幾根……)邊記錄。
小組活動,師巡視。
。3)匯報交流,改善方法
說一說你們小組是怎樣分的?
小組代表匯報分的過程和結果,引導學生對表格的觀察和思考,感受分法的多樣化。匯報時教師要相機追問,如為什么首次分你們就每人分十根……剩下的幾根,為什么不再分了呢?
(通過教師的追問,引導學生去感受哪些方法更簡便,更合理,以促進學生反思)
小結:我們在平均分的時候,有時能全部分完,有時還有剩余。
師:如果讓你們重新把50根小棒平均分給你們小組的小朋友,你們會怎么分?至少要分幾次才能分完呢?
。▽W生再次分一分,可能會調整或改進原來分的策略,實現了學生的自我優化和重組)
三、數學游戲
1、讀37頁數學游戲的內容,然后交流游戲規則
2、教師和一名學生合作,為學生提供游戲示范。
3、同桌為一組,開始合作。每次操作都要說清一把抓了幾粒豆子,能平均分成幾份,得了幾分。
四、總結延伸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課后操作:如果把100根小棒分給4個人,怎么分比較快。
《分糖果》教學設計 篇11
師:瞧,誰來了?
生:蘇娜!
師:(課件)我有20塊糖,平均分給5個好朋友,你們愿意幫我分一分嗎?今天我們就來幫蘇娜分糖果(出示課題:分糖果)大家可以用小圓片來代表20塊糖,動手分一分。(生動手)
師:一邊分,一邊想你是怎么分的?再想想,你分了幾次?最后每人都分到了幾塊?
師:誰愿意先來介紹一下自己的分法呢?
生:我給5個小朋友,每人分一顆糖,還有剩,再給5個小朋友每人一顆糖;下面還有,再給5個小朋友每人一顆糖,還有剩,再給每個小朋友一顆糖,正好分完。
師:你分了——
生:分了4次。
師:噢,你分了4次,正好分完了。說的真完整!有和他分的一樣的嗎?(展示學生的分法)舉起板來給何鑫看看,何鑫,瞧瞧他們和你分的一樣嗎?大家分的真不錯,謝謝何鑫。有和他分得不一樣,更快一些的方法嗎?
生:我是分2次的,第一次每個人先分2塊,第二次每人再分2塊,結果糖果就分完了。
師:你為什么第一次每個人要分2塊呢?
生:我是想到乘法口訣里的二二得四。
師:(用手勢橫著指著學生分的糖果)分給幾個小朋友呢?
生:5個,是二五一十。
生:分完還有剩。
師:剩下的又怎么分?
生:剩下的再給每個小朋友分2個。
師:(展示學生的分法)徐老師發現還有分得更快的,你們知道天然是怎么發得嗎?
生:她是一下子分完的,一下子就給每人4塊糖。
師:天然,是這樣的嗎?
生:是的。
師:謝謝你告訴大家!天然,你是怎么想到一下子就分給每人4塊的?
生:因為想到乘法口訣中的四五二十,所以我一下子就給每個小朋友4塊的?
師:噢,他想到乘法口訣的四五二十,(展示學生的分法并板書口訣)所以分得特別快,天然太了不起了。
師:請大家先把板放一邊。(發現還有一位學生舉手想發言)你還想補充什么?
生:我還有一種,我第一次給每人分3塊糖,還剩下5塊,正好每個小朋友再分一塊。
師:你是用幾次分完的?
生:用2次分完。
師:噢,你也使用2次分完的。(展示學生的分法)剛才小朋友們有用4次分完的,有用2次分完的,還有一下子就分完的。比較一下,你發現了什么?和同桌小朋友互相說一說。
生:(同桌互相說一說)
師:發現了什么秘密?
生1:每人都分到了4塊。
生2:他們分法不同。
師:找到了不同的分方了。
生3:分法不同,他們每人都分到了4塊。
師:這是什么原因?
生4:糖都是一樣的數。
師:噢,都是拿20塊糖來分。
生5:他們都是拿20塊糖,豎著擺下來的,沒有橫著擺的。
師:噢,他們的擺法都一樣。不管我們用幾次分完,都是拿20塊糖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最后每個小朋友都分到了同樣多的4塊糖。
(課件:蘇娜謝謝大家,可是我又碰到了新麻煩,50根小棒想平均分給你們組的4個小朋友,該怎么平均分呢?)
師:該怎么平均分呢?請大家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
生:(小組商量)
量:小組里商量好怎么分了嗎?大家現在小組合作,動手分一分,試一試,并且把分的過程記錄在這張表里。(生小組合作,師參與學生小組活動)哪個小組愿意上來匯報的?(師邊說邊記)
生組1:我們是分3次的。每一次每人先分到5根,還剩下30根;每二次我們每人又分到5根,還剩下10根;第三次,我們每人分2根,還剩下10根;最后每人分到12根,還剩2根。
師:分得好。(展示小組的分法)還有不同的分法嗎?
生組2:我們每人先分3根,發現還有剩;我們每人再分3根,發現還有剩;我們每人再分3根,發現不有剩;我們每人再分3根,我們發現還剩2根。不夠分了。最后每人分到12根,還剩2根。
師:分得棒。ㄕ故拘〗M的分法)你們組呢?
生組3:我們每個人第一次分到10根,還剩10根;每人再分2根,就每個人分到12根,剩下2根。
師:你們怎么想到每個人都分10根呢?
生:4個人,每個人10根就40根。
師:說得棒!(展示小組的分法)為什么分得方法不同,但每個組的每個小朋友最后都分到了12根,還剩2根呢?小組里互相說一說。發現什么了嗎?
生1:都是拿50根小棒來分,分得次數不同,最后每人分到12根,還剩2根。
生2:有的分3次,有的分4次,可是他們都是分給4個小朋友。
生3:把50根小棒平均分給4個人,所以每個人都分到12根小棒,還剩2根。
師:哦,不論我們用哪種方法,最后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因為我們每一組都是拿50根小棒,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次分的一樣多,最后每人都分到了12根,還剩2根。(點擊課件)
師:這節課有哪些收獲呢?
生1:就算方法不同,總數一樣。
生2:分得的數一樣的,最后結果也一樣。
師:看來,小朋友們學到了不少新本領。蘇娜就請大家玩個游戲——走蠶豆棋。這個游戲需要同桌小朋友一起來玩,先聽聽游戲規則。(點擊課件)明白了嗎?徐老師抓了一把豆子,(4粒)我能走幾步呢?
生:2步。
師:謝謝你,我走了2步,(走棋)還能再走嗎?
生:不能了。
師:那要換對方來抓豆子了,(6粒)現在可以走幾步呢?
生:走3步。
師:嗯,可以分成3份,(走棋)還能再走嗎?
生:還能走2步。
師;還可以分成2份,再走2步。謝謝大家。同桌拿出蠶豆來試一試吧。誰獲勝了?今天我們課就上到這,回家還能繼續玩,小朋友們再見!
《分糖果》教學設計 篇12
【課堂場景】
本節課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設計了兩個教學活動,分糖果與分黃豆,使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感受“平均分后每份一樣多”,以下截取幾個鏡頭具體分析。
鏡頭一:第一小組對老師選好的組長(成績較好)不滿意,幾個人一直在嘀咕,一問原因,這個同學經常打人,大家都不喜歡他。
[分析:在進行人員組合的時候,老師不僅要考慮學生能力的組合,還要考慮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因為這組安排的組員是三個女孩子和那個愛打人的組長,這樣很影響她們的學習興趣,如果把這位組長安排在幾個男同學當中可能較為合適。]
鏡頭二:第二小組在填寫記錄表時發生爭議,因為名字有先有后,大家都爭著排在前面。
[分析:在布置任務時,教師應該明確組長的作用,樹立組長的威信,比如在布置寫名字時,讓組長確定順序,組員要聽從組長的安排,就不會出現以上的現象。]
鏡頭三:在分黃豆時,因為數量較多,第三小組還是按照前面分糖果的方法一粒一粒地分,所以分了很多次都沒有分完,我在走前輔導時,一位同學就氣嘟嘟地對我說:“我早就說這樣的方法太慢,組長不信!
[分析:這一小組的合作變成了組長一人操作的學習,組長認為自己的權力極大,不聽取組員的意見,小組內沒有充分地討論,沒有找出最佳的學習方法,小組合作變成了“走過場”。]
鏡頭四:第四組三位成員的記錄表完成得很好,但另一位同學柯耿彬(學困生)的卻填寫得一塌胡涂,可是沒有人向他提出,并輔導他改正。
[分析:不成熟的小組全作學習,組員幾乎沒有關注自己本組成員的學習,只存在個人責任,應教育學生相互督促,以保證自己和他人有高質量的學習成果。]
《分糖果》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大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2.體驗用表格記錄平均分的過程,獲得“試商”的初步經驗。
3.經歷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培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3課。此前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對小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經驗!鞍20塊糖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是本節課承上啟下的實踐活動,通過具體操作及與同伴交流,進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樣性、合理性;還要“把你分的過程在表中記錄下來”,為“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給小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經驗與策略。實際上,從對大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實踐活動中要獲得的是試商的經驗。
〖教學設計〗
。ㄕn前準備:把30名學生分成6組,分別是兩個4人組,兩個5人組和兩個6人組。)活動一:介紹每組人數。(通過了解各小組的人數情況,復習平均分的含義。)請小朋友介紹自己所在小組的人數,要求是:不能直接說出人數,但可以出一道與平均分有關的數學問題,讓大家算出你們小組的人數。
根據每組小朋友介紹的情況,大家思考:今天我們班的分組是平均分嗎?為什么?如果平均分組,每一組有多少人?
活動二:分20塊糖果。
1.提出問題。
展示一包糖果請小朋友觀察,猜猜有多少塊糖果。
提出問題:如果把20塊糖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塊?
2.動手分一分。
請小朋友用5個圓片代表5個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先想想你準備怎樣分?每次分幾塊?幾次分完?然后,動手分一分。
在分的時候把你分的過程在表中記錄下來。(展示表格)橫著第一行表示5位小朋友,豎著第一列表示分的次數,中間表示每次分的結果。
(學生在分的時候,教師巡視輔導,請個別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展示。)
3.交流分糖果的方法。(既要體會分法的多樣性,更要體會平均分小數目的物品時應用乘法口訣的簡便性。)
小朋友都分完后集體交流。先看黑板上展示的分法,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可以上臺展示自己的表格。對每一種分法,都要引導學生邊分邊估:每次分了多少塊糖果,還剩多少?幾次分完?
發現一次就能分完20塊糖果的,請他說一說自己的想法。要提倡和鼓勵學生把平均分與應用乘法口訣結合起來。
活動三:分100塊糖果。(大數目的平均分)
1.提出問題。
“20塊糖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幾塊”的問題解決了,如果糖果再多一些,小朋友還會分嗎?
拿出一大包糖果,讓小朋友把它與20塊糖果進行對比,估計它有多少塊糖果。
提出問題:如果把100塊糖果平均分給你們小組的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多少塊?
2.分組分一分。
用100根小棒代表100塊糖果,這么多糖果怎樣分呢?第一次分幾塊呢?希望第一次分了之后,剩下的更少一些,便于更快地把糖果分完。因此小組首先要商量第一次分幾塊比較合適,再進行分工(有人負責分,有人記錄,有人檢查),最后再動手分,在表格中認真記錄分的過程。
(教師巡視、參與小組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第一次分幾根,要用去多少根,還剩多少根,第二次可以怎么分……)
3.匯報小組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
在各組匯報時,要關注是否有以下兩種有價值的分法。
。1)第一次每人分10根,要追問他們的想法,給予鼓勵和肯定。(在夠分的情況下,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一共用去幾根,還剩幾根。如6人小組,第一次每人分10根,6個10就是60,還剩40根。
。2)在一邊分一邊估算的過程中,用上乘法口訣的。
對于6人小組的分法,還要著重引導思考:剩下的4根為什么不繼續分。
4.小組討論。(給學生再次機會,調整或改進原來分的策略。)
讓你們重新把100塊糖果平均分給本組的每一位同學,你們會怎么分?至少要分幾次才能分完呢?
活動四:制定乘車方案。(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鼓勵學生發表各種乘車的意見。)
有3種車:限乘4人,限乘6人,限乘11人,50位小朋友出去郊游,怎樣乘車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