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教學案例設計
師:該怎樣列式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48÷2
(2)多種方法嘗試解決。
師:下面同學們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來研究它。我們可以擺一擺,也可以直接算一算。
(學生可以擺小棒,可以在練習本上計算,可以……)
(3)請學生說過程。
(每只小猴先分到2捆,又分到4根,也就是24根;口算,先算40÷2=20,再算8÷2=4,最后20+4=24;列豎式…… )
(4)分析豎式過程。
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列豎式的方法,順勢引導學生說出過程。
學生獨立嘗試中我認為大部分的學生豎式計算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所以在展示學生的計算方法過程中,老師應該特別把錯例舉出,再利用錯例引導學生觀察, 思考,討論,在這樣的修改過程后,最后呈現出正確的算式,我覺得這樣更水到渠成,也更能加深學生對除法豎式計算更深刻的理解。
師: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給大家說說嗎?
(因為40÷2=20,把2寫在十位上, 8÷2=4,把4寫在個位是,2×24=48,所以48÷2=24。)
教師板書豎式。
2、情境延伸,自主探索。
(1)由情境提出問題。
師:這兩只小猴對同學們想出的辦法非常滿意,正要按這個辦法來分,這時又跑來一只猴子,(師在情境圖是再貼一只猴子)它想干什么呢?引導學生列式。
(2)自主探索計算方法。
師:請同學們動手分,邊分邊思考,把48平均分成3份,應該先怎樣分,再怎樣分?跟軍分的過程,試著列出除法豎式。
(學生開始動手分,邊分邊想,并不時在紙上畫一畫。)
師:大家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根據分的過程,你在怎樣列出豎式的,并選出小組發言人,代表你們組發言。
學生匯報過程。
這里老師特別要注意學生對十位上的余數,是如何分析的,如果學生沒有寫下來,或在表述上不明確,老師要注意引導發現。
3、總結歸納計算方法。
師:觀察黑板上的豎式,都是先從哪一位除起?(十位)
師:每次除得的商寫在什么位置?(用被除數十位上的數去除時,商要寫在被除數的十位上,如果用被除數個位上的數去除,商要寫在被除數的個位上。)
師:筆算時,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上。
三、教師總結。
同學們,你們這節課學會了什么啦 ?誰能說說?
六、教后
反思
(10分) “分桃子”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是通過“分一分”等操作活動,體會平均分及除法運算的意義。在教學《分桃子》這一課時,我主要是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來理解“平均分”這一過程。
我以小學生喜歡的故事創設情景,讓學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后,在“分一分”和“試一試”這兩道題中,我再一次讓學生用學具代替題目中的物品進行具體地分一分,自主探索要怎樣分才合理,并在小組內交流分的方法,這樣學生就能進一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如學生傾聽的習慣還沒養成,作為教師的我激勵性的語言還不夠豐富,還需不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