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有多長》教學案例及反思
教材分析:
本節課在二年級數學下冊中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二年級上冊學生已經學了米和厘米,本單元繼續教學分米和毫米。這樣,學生就認識了常用的、較小的各個長度單位。教學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們有多長;要能應用分米和毫米,根據具體物體選用恰當的單位表達長度;要知道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進行簡單的換算。本課時內容分三部分編排,先教學分米,再教學毫米,最后教學單位間的進率和換算。
設計思路:
1、設計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會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確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長,單憑聽講接受是不夠的,需要通過活動體會。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我設計了許多教學活動:
(1)看直尺、米尺感知1個單位有多長。
(2)找相關的物體豐富感性認識,如摸一摸1分錢硬幣的厚度,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1毫米或是1分米。
(3)用手勢比畫1分米和1毫米。學生進行了觀察直尺、尋找實物等感知長度的活動,這些感知對象的共同特點是長1分米或長1毫米。用手勢比畫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關概念的活動。
(4)和1米、1厘米建立結構性聯系。1分米的長度介于1米和1厘米之間,比1米短、比1厘米長。1毫米的長度比1厘米短得多。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長短,在課程當中設計手指操,既能使學生放松心情,又能讓學生通過手指的活動促進大腦的思維。使學生集中精神進行下一個環節的學習。
3、課堂小結,除了總結當堂學習內容之外,教師設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主動積極地去預習下一課時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鉛筆長度的活動,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實際長度,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實際測量,學習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進率。
3、通過估算、測量等活動,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重點難點:
1、建立1分米、1毫米的觀念。
2、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具準備:
2枝鉛筆(分別是6厘米3毫米和10厘米)、米尺、1枚一分硬幣、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我們以前學過兩個長度單位,同學們還記得是什么嗎?它們分別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和厘米,分別用m和cm表示)
2、你說得真完整!誰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關系嗎?(1米等于100厘米)
3、指名提問:
3米=( )厘米 500厘米=( )米 800厘米=( )米
4、誰能用手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1厘米呢?大家都來比劃一下!
5、同學們對已學知識掌握得很扎實,老師真為大家感到高興!
二、探究新知
1、估算
(1)你能估計一下我這支鉛筆有多長嗎?(指名回答)
(2)我想知道這支鉛筆的精確長度,怎么辦?(測量)
2、測量
(1)好辦法!在測量之前,誰想提醒大家些什么?(指名回答)
(2)聽了這么多好建議,相信大家一定會量得很準確!下面請同學們拿出作業紙,測量一下第一題中鉛筆的長度。
(3)指名說答案(6厘米多3個小格)并到前面展示測量過程(投影)
3、認識毫米
(1)這位同學說6厘米多3個小格,3個小格是多少?一個小格又是多少?(1毫米)
(2)沒錯,1個小格是1毫米,在數學中,我們可以用mm來表示毫米。(板書:毫米 mm)請同學們在直尺上數一數1厘米之間有幾個小格?是幾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