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
近年來,我在學校課題組的帶領下,進行“小學語文自主探究性閱讀教學的研究”,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自主地解決問題。在教學每篇文章之前,我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學之中留意學生探究問題的狀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尋找問題的答案。我還盡量地將一些開放性的問題留給學生帶至課外,讓學生在生活中頓悟問題的答案,拓展語文學習的外延。我認為一節優秀的語文課不是看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多少個知識點,而在于你讓學生學習亢奮的狀態達到何種程度,并持續多久。
在做好專題性研究的同時,我一直在嘗試著進行“微型課題研究”。即每上一篇課文之前,我均針對該篇文章的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特點去想:這篇文章我該留給學生什么?這一節課我應該讓學生做些什么?并圍繞這些問題去設計屬于我的、屬于這篇文章的、更屬于這個班級的教學方案。實踐之中我深深感到這一做法對自己幫助很大。這就要求自己課前要鉆研教材:教材特點是什么?可以給學生什么?鉆研學生:學生最需要什么?要求自己課堂教學要緊扣目標,有的放矢,有所為更要有所不為。要求自己要關注文章與文章之間的聯系,關注教材的編排體系,更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構建的狀態。當然,還要要求自己每一篇文章結束均要思考:自己的預設目標有沒有達成?效果如何?課堂教學過程中又生成哪些目標?生成的目標說明什么?在我認為,這才是屬于我們的一線教師的最有價值的科研。
朱永新教授:教育的偉大使命是讓人們從無知走向睿智,從幼稚走向成熟。教師在完成這一使命的進程中也在不斷地自我發展。面對各位同行與專家,我可能是無知的,但我一直在追求睿智;我可能是幼稚的,但我期待成熟。今天的不成熟發言,帶給各位的可能是稚嫩甚至膚淺,但對于我必將產生“不索何獲”的動力。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
淄川區北關小學 張曉
《我不是最弱小的》敘述了薩沙在爸爸、媽媽和哥哥的影響下,把雨衣蓋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薔薇花上的故事,贊揚了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這篇課文以平實、自然的語言描繪了一段真實感人的雨中情。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讀中感悟,讀中體驗,并重視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以培養學生保護弱小的意識,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1、強化初讀,使學生有所知:
感知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實踐、自覺朗讀來完成的。完成這一過程教師應有意引導,讓學生對課文的含蘊有所感知。在教學中,可以首先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進而弄明白文章所寫的事情。在學生了解本文所寫內容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的重點內容,使學生在讀書中對課文所揭示的道理有所感知。
2、精讀揣摩,使學生有所悟:
在初讀的基礎上,精讀的重點首先應放在深入領會“媽媽”兩次說話的用意上:第一句話“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意在教育薩沙要懂得同情弱者,保護弱者;第二句話“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嗎?”是在激勵孩子。可變換形式反復朗讀,然后進行句式練習:“媽媽”說的第二句話還可以怎樣說?(⑴ 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⑵ 要是你能保護別人,那你就不是最弱小的人。)讓學生理解“媽媽”對薩沙的良苦用心。同時,聯系前文一家人遞讓雨衣的情景,讓學生對“媽媽”的話有更深刻的感悟。其次是重點讀好薩沙說的三次問話:第一句“媽媽,爸爸把雨衣給您,您又把雨衣給了我。你們干嗎這樣做呢?”指導學生體會薩沙不懂他們為何這樣做的心理,讀出天真幼稚的語氣;第二句“這么說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要揣摩薩沙不甘為弱、也想保護弱者的心理;第三句是薩沙把身上的雨衣蓋在薔薇花上之后說的話,“現在我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這一句要指導學生體會薩沙的自豪感,因為他已經不是最弱小的了,能夠保護比他弱小的薔薇花了。這樣,通過學生不斷深入地朗讀,不僅培養了語感,也受到了健全人格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