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風教學案例及反思
片斷二
1、這么一會兒功夫我們就學會了生字,真了不起!大拇指送給你們!現在你再來讀讀課文,看看是不 是讀的更熟練了。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學生回答。師相機貼上三幅底稿一樣的沒有風的圖。)
2、課文2-8自然段具體寫他們是怎樣畫風的。請你默讀這幾個自然段, 想想你喜歡誰?(課件出示2—8自然段。)誰來說說你喜歡誰?
(1)、 喜歡趙小藝。
因為她第一個畫出風。
因為她愛動腦筋。
因為她畫出了飄動的旗子和轉動的風車。
(2)、畫出風來了?畫的是什么?(點小藝畫風的句子1,貼紅旗。)
(3)、她還畫了什么?(點小藝畫風的句子2,貼風車。)
(4)、為什么要畫飄著的旗子,呼呼轉的風車?(生答,師給以鼓勵。)
(5)、趙小藝第一個畫出了風,她心里會怎樣?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老師也來讀一讀行嗎?誰想向老師挑戰!比一比誰最棒?
3、誰能說說陳丹是怎樣畫風的?(指名)為什么要畫彎彎的小樹了?(貼彎彎的小樹。)
4、最后,誰也畫出了風?(宋濤。)畫的是什么?(師貼烏云,畫雨點。)他畫出風來了,高興嗎?你能邊想象他那高興勁,邊讀讀宋濤畫風的句子嗎?為什么畫斜斜的雨絲?如果能把“斜斜的”讀的重點兒會更好!誰愿意再試試?(指名讀,齊讀。)
5、通過剛才的討論,大家知道了李衛、小藝、丹丹畫的風在哪里了嗎?。(師邊說邊貼:飄著的旗子里,呼呼轉的風車,斜斜的雨絲,彎彎的小樹。)有了風,畫面美嗎?我們來齊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6、李衛、丹丹、小藝他們那么聰明,老師看你們更聰明!你從他們身上還學會了什么? (遇到問題要我動腦筋,多思考,想辦法。)
教學反思:
生動有趣的故事,不能用瑣碎的提問方式替代理解;活潑可愛的孩子,不能用單調沉悶的接受學習的方式壓制靈性,泯滅其創造力。創設快樂的課堂,讓師生體驗教學的快樂,讓活力溢滿整個課堂,讓童心童趣放射光彩,才能賦予語文課堂生命教育的真正意義。
在這一環節中,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我采用了畫底圖,在底圖上貼畫,動用圖文聯系的方法,看圖讀出文中相關的句子等多種開式,這樣既理解了課文,又誦讀了句子,取得了圖文互補的效果。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了感悟能力。
片斷三
1、下面我們來換換小腦瓜,你來閉上眼睛,隨著音樂,(放音樂)想想還能用哪些景物來表現風?想好了就拿起筆來把風畫在紙上。(師稱贊:真像一群小畫家,多認真啊!)
2、你愿意把自己的畫展示給大家看嗎?(放在投影器上)告訴大家你畫的風在哪里?(師稱贊:不但畫的好,表達的也很棒。
3、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的風,大自然里還有許許多多,希望你能留心觀察。
4、課文我們學完了,誰愿意來為大家設計一個有趣的作業,(生答)你可以接受同學的建議,也可以自己想出一個別具一格的作業來。下節課,咱們比比誰的收獲最大。
教學反思: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蘇霍姆林斯基)在這一環節里,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還有哪些景物可以表現風,然后動手把它畫下來。瞧著孩子們那一張張紅撲撲的笑臉,或靈巧或笨拙的動作,無不顯示了學生對文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讓人不禁想起了大教育家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玩中學,樂中學,使學生的腦細胞處于高度活躍狀態,使學生將其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表現得活靈活現。這正是我對新課程中提出的“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的一種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