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齒孔的故事說課
一、教材分析
《郵票齒孔的故事》這篇課文是小語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用心思考,敢于創新,讓學生學會勤動手勤動腦,多思考多實踐,培養學生愛動腦勤動手的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本課是一個由發明家阿切爾身邊的偶然小時引發的發明故事。這篇課文高樹學生的,不僅僅是帶齒孔郵票的發明經過,還告訴我們發明并不神秘,并不遙不可及,只要作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邊的事,多動腦筋思考研究,每個人都有發明創造的機會。
二、教學目標
1、會認13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帶齒孔郵票的發明過程中受到啟發。
3、懂得生活重要留心觀察,樂于發明,善于探究。
本次教學是第一課時,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是認識13個生字,會寫1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生活重要留心觀察,樂于發明,善于探究。
三、教學過程
(一)看圖對比,激趣導入
因為本課主要講的是郵票齒孔產生和發明的過程,所以我們從郵票入手進行新課導入。首先廚師現在常用的普通郵票,引起學生的主意,并通過讓學生說從哪見過郵票,拉進生活與課堂的距離,同時還可以讓他們了解郵票的用處。然后出示一張特殊的郵票,即100多年前世界上出現的第一張郵票“黑便士”,讓學生仔細觀察,對比兩張郵票有何不通,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出“吃孔”這一教學主題。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本課共13個要認識的生字,可以說數量較多,所以我們首先從字音入手,讓學生字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請拼音朋友幫忙,或詢問同學、老師,對要認識的生字有個初步的感知,再把生字從課文中游離出來。通過小老師領讀、齊讀、開火車讀等形式來實現正音和扎實鞏固的目的,然后我們設計了一個說說你的新收獲的環節,來體現自主識字,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掌握這些生字,比如說記字方法、平巧舌音的區分、字義的理解、發現多音字、擴詞聯系、與生活的聯系等等。但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的指導有所側重,那就是動詞“裁”和“撕”的區分,“倫敦”是英國首都的常識,“仍”字的書寫指導。可以說是學生主體地位和老師主導作用的結合。
(三)默讀感悟,指導朗讀
本學期的教學目標中有一條是讓學生學會默讀課文。于是我們就用默讀拉開了本節課閱讀教學的帷幕。這次我們采用了一種倒序的方法來開展教學,把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作為切入點,同時也是指導朗讀的重點段落。第一句話“阿切爾貝那個人的舉動吸引住了。” 我們抓住了“吸引”這個關鍵詞,讓學生找一找那個人的什么舉動吸引了阿切爾了,直到學生觀察圖片說一說從哪能看出阿切爾被吸引住了,以此來讓學生體會阿切爾是個如此善于觀察的人,從而指導朗讀。
接著被吸引住的阿切爾有了一個想法,讓學生繼續讀課文并說一說以前的郵票為什么不方便,既引出了課文的第1、2自然段,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沒有齒孔的郵票使用起來是那么的不方便,這樣才更加突顯發明郵票打孔機的必要性。后面我們還設計了一個小細節,就是讓學生親手撕一撕連在一起的郵票,感受一下這小小的齒孔帶來的方便,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學生在讀后面的課文時就更有感覺了。同時在老師提出“你想對阿切爾說些什么的時候,才能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