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對話式的閱讀教學——《我為你驕傲》案例
一、設計理念與教學設想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真正的“對話”應該是對話主體間精神的融合、理性的碰撞、情感的共鳴,是一種超越言語的再創造。學習過程是學生的認識思維活動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是等待知識傳遞和灌輸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建構者;教師不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閱讀教學就是創設對話性的課堂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和領悟如何用自己的經驗和策略建構文章意義的過程。
《我為你驕傲》是一篇敘事性的文章。面對文本,怎樣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怎樣構建對話式的閱讀教學呢?我精心思索,以教材為載體,挖掘文本的空白點,圍繞“便條”展開教學,通過說事件、寫事件、議事件來展開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空間。
二、我的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教材第4冊第22課〈〈我為你驕傲〉〉
[教學目標]:
1、認識“滑、玻、璃”等9個生字。會寫“驕傲、繼續”等4個新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嘗試通過說事件、寫事件、議事件來表達對文本意思的理解。
3、通過“聯系生活”,感悟體會“我”知錯就改的品格,懂得做人要誠實。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課堂實錄節選)
(一)說事件
師:同學們,你們能運用上節課的板書(“玻璃、打碎、攢錢、道歉”)來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嗎?
生1:課文主要寫了“我”打碎了老奶奶家的玻璃,逃走了,后來攢錢向老奶奶道歉的事。
生2:課文主要寫了“我”打碎了老奶奶家的玻璃,把送報的錢攢起來,并寫便條向她道歉,老奶奶表揚了我的事。
……
(二)寫事件
1、嘗試通過寫便條,讓學生走進文本。
①師:那我寫給老奶奶的便條上到底寫了些什么呢?課文中哪一句話告訴了我們?
生:“我把錢和一張便條裝進信封,在便條上向老奶奶說明了事情的經過,并真誠地向她道歉”這句話告訴了我們。
師:那你們想替這位送報的小孩給老奶奶寫便條嗎?(生齊說:想)請同學們仔細讀課文,再根據這句話寫一張便條給老奶奶。
(學生先自由細讀課文,再動手寫便條)
2、小組交流便條內容,教師相機點撥。
生:我是這樣寫的:
老奶奶:
昨天下午,我把你家的玻璃打碎了,真對不起!
送報的小孩
生:不是昨天下午打碎的,是三個星期前的下午,因為課文中說“三個星期過去了。”
師:你的意見提得很對,是“三個星期前的下午”。這位同學的便條有寫對的地方嗎?
生1:“我把你家的玻璃打碎了”寫對了,是“我”打碎的,而不是其他小伙伴打碎的。
生2:“真對不起!”寫出了“真誠的道歉”。
生3:下面還寫了署名:“送報的小孩”,這樣老奶奶就知道是送報的小孩打碎的。
師:有沒有寫得不一樣的便條?
生:我是這樣寫的。
老奶奶,我打碎了你家的玻璃,對不起!這里有7美元,是我送報紙的錢攢下來,賠給你,請你收下。
師:這位同學的便條有哪些地方寫得好?
生1:他寫出了“這7美元是賠給你的”,不然老奶奶還以為這錢放在信封里干什么呢?
生2:他寫出了7美元是送報紙的錢攢起來的,不是爸爸媽媽那里要過來的。
生3:他寫出了這7美元是送報的錢攢起來的,這樣老奶奶知道了后,才會表揚他。如果老奶奶不知道,后來就不會也寫便條表揚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