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棋
1.聽寫生字詞:圍棋 專心致志 天鵝 弓箭 動作 聽講
2.一分鐘自我檢查訂正。跟同桌說說,你找到寫錯別字的原因了嗎?
二、圖文結合,隨機教學
問題一:他們跟誰學棋?(秋。)
1.誰來介紹一下“秋”?(句式訓練,如:秋是古時候下圍棋的能手,他的棋藝遠近聞名。)
2.一提起“秋”,人們會怎么說?(如:人們會翹著大拇指,說:“秋下棋可厲害了,沒人比得過!”……在說話中理解“能手”、“遠近聞名”的意思。)
3.誰來夸夸他?(指導朗讀。)
問題二:誰學棋?怎樣學棋?
1.隨學生回答,板書:專心致志 走神
2.讀讀書,看看圖,你能指出哪個學生專心致志學棋,哪個學生學棋的時候走了神?
(1)指圖說理:左邊穿紅衣服的學生專心致志學棋,瞧!他一邊聽一邊看老師在棋盤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還問上幾句。
(2)拓展想象:專心致志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可能會有怎樣的表現?(如:托看下巴,皺著眉頭,仔細想老師為什么這樣布子;聽得入了神,當聽到老師講得精彩的地方不停點頭,連說“妙,真妙!”……)
(3)指導該句:他學棋多么專心,讓我們一起來贊贊他!
(4)指圖說理:右邊穿藍衣服的學生聽著聽著就走了神,好像看到有美麗的天鵝正從遠處飛來……
(5)換位入情:如果你是這位學生的老師,你喜歡這樣的他嗎?請你做小老師提醒提醒他!
(注:往往在學生做老師提醒這位走了神的學生時,都會聯系到最后一段的結果來進行教育,因此,教者就可以趁熱打鐵把最后一段輕描帶過。)
(6)指導讀句:多不認真的小朋友,讓我們一起來提醒他!
問題三:結果怎樣?(此環節可以根據課堂實際需要融入上面環節,如果沒有聯系到,只需采用引讀法:后來一個學生成了出色的棋手,而另一個學生棋藝一直沒有長進。)
三、課內外結合,同類閱讀
1.自由讀全文:學完這篇課文,你有什么獲得或困惑?
2.請每個小朋友把課外補充讀本拿出來,快速閱讀《小麻雀和百靈鳥》,課文寫了什么事,跟《學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小組內閱讀討論,大堂交流,獲得道理。
四、延伸課外,讀寫結合
老師這里還有一篇文章《吃墨水》,講了陳毅爺爺小時候的事情,請回家去讀讀,看看這篇文章和我們剛學過的兩篇課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又能獲得什么啟示?請把你的感想寫在周記本里,和老師來交流。
補充教材:
吃墨水
陳毅爺爺小時候非常喜歡讀書。
有一次,他正在看書,媽媽端來餅和芝麻醬,叫他蘸著吃。他一邊看書,一邊吃餅。書桌上有一個大墨盒,他竟把餅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媽媽走進屋,看到他滿嘴都是墨,吃驚地叫了起來。這時,他才發現蘸的不是芝麻醬,而是墨水。
媽媽一邊責怪他,一邊心疼地拉他去漱口。他卻笑著說:“沒關系!吃點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還太少呢! 默字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學生多抄多寫,而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更有效地記憶生字。默寫完后請學生自己翻書訂正,并與同桌交流,既減輕了學生默字罰抄的負擔,又提高了識字的效率,久而久之,學生每寫錯別字就會自主地找原因更正,而不是機械地死記。 把詞語的理解蘊含在靈動的說話訓練中,詞語的意義也就不再顯示出惟一性和標準性,而是有看更多豐富的、形象的內涵。 觀圖與讀文巧妙結合,讓學生指出“專心的學生”后,追問“專心的表現”,促使學生聯系課文讀句,聯系生活想象,在練說練讀中懂得“只有認真去學習,才會覺得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 給予學生一個老師的角色,讓學生產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愿望,同時這個環節更需要老師的靈動發揮與評價,可以變成一個小巧而活潑的言語交際環節。 只有通過大量的讀書實踐活動,學生才能學好母語。通過同類閱讀,擴大眼界,讓學生在課文中所學得的歸納方法與學習方法當堂得到遷移運用,形成能力。 “處處留心皆語文”,教師要善于創造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