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鄉下孩子
1、課件出示第4小節,指名讀。
板書:生 陽光 長 曠野
隨機理解“曠野”就是空曠的原野。
2、引導學生回顧全文。
師指板書引說:鄉下雖然不像城里有高樓大廈,有閃爍的霓虹燈,但那里有充足的陽光,有廣闊的天地,有父母的呵護。我們的鄉下孩子就像 —— 媽媽懷里歡唱的黃鸝,就像 —— 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他們捉一只蝴蝶 —— 能編織美麗的故事,含一片草葉 —— 能吹出動聽的歌曲,挖一籃野菜 —— 撐圓了小豬的肚皮,逮一串小魚 —— 樂壞了饞嘴的貓咪。鄉下孩子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無拘無束、幸福愉快地成長著,因為他們 —— 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里!
五、結束部分
1、此時,我真想馬上飛到鄉下去,聞一聞花草的芳香,聽一聽小鳥的歌唱,到曠野中去奔跑,躺在田埂上睡一覺……小朋友,你們想嗎?
想的小朋友站起來,讓我們把整首詩連起來演一演,分享一下鄉下孩子的快樂!
2、鄉下太令人向往了,節假日的時候,讓父母帶你們到鄉下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些鄉下趣事,下次我們來交流。
板書設計: 4、鄉下孩子
歡唱的黃鸝
盛開的野菊
捉 編織 生 陽光
含 吹出 長 曠野
挖 撐圓
逮 樂壞
教學后記:
很少有人選擇兒童詩來上公開課,《鄉下孩子》又是一篇新課文,這次選擇詩歌進行教學,是我對自己的一次挑戰。怎樣才能把這首簡單的詩歌用一堂課的時間去詮釋呢?怎樣深入淺出讓孩子感受到詩歌雋永的意境呢?怎樣才能幫學生理解詩歌中精練的語言,又不破壞詩歌的美麗呢?怎樣在這節課上讓我的學生盡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而不只是流于形式的熱鬧、浮而不實呢?怎樣不露痕跡地讓三維目標在這節課中得以體現呢?我思考了很多很多……
備課中,我汗顏自己語言的蒼白,慚愧自己思維的狹隘,我那可憐的文學底蘊令我難以傳達對詩歌的感想。我面對的是剛升入二年級的小朋友,可我的語言不夠兒童化,環節不夠情趣化,我該怎樣吸引我的學生呢?我反復地朗讀詩歌,教參翻了一遍又一遍;我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求教、學習,教案修改了一次又一次;為了更美好地展現詩歌的意境,我細細雕琢著課件……。不管這節課上得成功與否,備課的過程對我就是一次錘煉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