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
《英英學古詩》以人物對話的形式,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靜夜思》這首詩,入學前大多數小朋友都會背,而且背得滾瓜爛熟。可是,當有人問起這首詩是什么意思時,幾乎所有的小朋友都面面相覷。我再讓小朋友背誦這首詩時,趁機問:課文中哪些句子是說這首詩的意思?請用波浪線劃下來,讀一讀。為了讓學生加深印象,我還讓小朋友把詩意抄下來,再配上自己所理解的插圖,效果很好。
在第三課的教學中,我把之前打算補充給小朋友的兩首思鄉古詩改成了《關山月》。考慮到李白是唐代的大詩人,他一生寫過很多的詩,被后人稱為“詩仙”,為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此人,更為了以后學習他的其他古詩做鋪墊,我先讓孩子們課前自己搜集了一些,然后在課堂上集中展示,他們很感興趣。我還要求孩子們就《好書伴我成長》上的古詩背完后,再讀讀后面的解釋,也算是對教材的充分利用吧。
《英英學古詩》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故事《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這類課文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把古詩的意思也一塊理解了。學生對古詩《靜夜思》的內容已經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對古詩的理解并不到位,特別是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讓學生想象明亮的月光和平時見到的白霜。找出其相似之處,都是銀白色的。助于學生理解了前兩句話。對于后兩句的理解,還是挺到位的。后來我又補充了兩首思鄉詩《泊船瓜洲》、《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生說,我發現古人都喜歡看著月亮思念家鄉。呵呵,真的挺佩服他們的觀察力。
學完了課文,學生也更了解了“對話”這種形式。當學生熟讀課文,理解詩意之后,我讓他們分角色來演一演,進行一場祖孫倆的對話,很好地進行了語言的訓練。
英英學古詩教后反思
《英英學古詩》是一篇文包詩形式的課文。采用課文中的人物——英英與奶奶對話的形式對古詩進行講解,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
課文淺顯易懂,一共講了三個問題,古詩是什么,古詩是什么意思,古詩的作者是誰。只是課文是以對話的形式出現的,比較新穎,好在練習一中已經接觸過這種形式,學生都能理解。《靜夜思》這首詩對于我們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很熟悉,很多學生已經能讀、能背,只是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落實在理解詩句的意思上,同時讀好人物的對話,體會作者所寄予的情感。我從課文中的插圖著手,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畫,這大概是什么時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過中秋節的?假如你一個人在他鄉,看著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么呢?同學們暢所欲言地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同時也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獨和對家鄉的思念。在此基礎上以朗讀為主要方式,指導學生盡量讀出人物對話時的語氣、情態,讀出課文內容的層次,讀出《靜夜思》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