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小羊》教學案例及反思
五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什么道理呢?
(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講道理是行不通的,必須想辦
法對付。)
六。演一演
1.演練
我們剛才讀了故事,想不想演一演?挑選一個男生演狼,一個女生演小羊。現在給大家一點時間,同座位排練一下。(老師巡視,挑選小演員上臺).
2.學生戴上頭飾,進行表演。
(表演時個個躍躍欲試,熱情高漲。——感情得到深化,同時課文知識也得到了鞏固。)
生共同評議,總結表揚。
布置作業:這篇故事選自《伊索寓言》,這本書中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從中還能明白許多道理,同學們在課后可以讀一讀。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一個起點,教師引導結束,教師引導他們讀相關課外書,將課堂延伸到課外,有助于擴大學生閱讀視野,積累語言材料。)
四。練習
1.造句
總是——
經常——
2.給課本續編故事,也可想象說話:如果我是小羊—
3.編演課本劇。
課后反思
本課例我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指導朗讀,讓學生感悟語言材料。
本文主要講狼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力爭,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全文篇幅短小,內容凝練寓意深刻,作者通過對角色的神態、動作、對話的著力描寫,展開了故事情節,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課文對于學生來說,一點兒都不陌生,孩子們老早就知道這個故事,而本文學習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認讀本課生字,積累“故意、借口、溫和、弄臟、可憐、逼近、討厭、爭辯”等詞語,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能通過朗讀,明白道理:像狼一樣的壞人,總找借口做壞事,他們是不講道理的。
怎樣讓孩子明白這道理呢?我覺得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朗讀。所以整個教學環節,都是圍繞朗讀展開的。
在揭示課題后,直奔課文的兩個主要人物:“狼”和“小羊”。課開始時我這樣導入:狼和小羊在你的印象中,它們各是什么樣子的?以此激起孩子原有的感情基礎,激發孩子的愛憎之情,同時也為理解課文作鋪墊。在教學時,我緊緊扣住“找碴兒”這個關鍵詞。讓學生理解,“找碴兒”就是“找借口,挑毛病”的意思,那么“故意找碴兒”又是什么意思呢?“故意找碴兒”就是“故意找借口、故意挑毛病”的意思,“誰對誰故意找碴兒?”(狼故意找碴兒),“一共找了幾次碴兒?”“每次它都是怎么找碴兒的?”問題的層層推進,環環相扣,讓學生更清楚、更深刻地認識到狼的面貌,狼的故意找碴兒就是想吃掉小羊。故事中的狼和小羊的對話,是指導的另一重點,生動的對話把主人公的特點表露無遺,狼的蠻橫無禮,故意找碴兒;小羊溫和而又據理力爭的特點,與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的感情基礎再上一個高潮。
指導朗讀是培養語感能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在低年級尤其是這樣。本課中,我便創設情境及抓住關鍵詞句,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促進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悟和體驗的。
(2)組織演誦,幫助學生完成語言的內化。
在有趣的學語文、用語文的實踐中,讓學生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比如課例中讓學生加上動作學著狼的樣子讀出狼說的話及戴著狼和小羊的頭飾進行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