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1》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認真觀察圖畫,能把圖上描繪的事物同所學的詞語聯系起來,憑借圖畫和生活經驗理解詞語。
2 .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詞串。
過程與方法通過交流,初步了解一些傳統節日和民間風俗。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了解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這四個傳統節日的民俗民情,感受祖國燦爛的民族文化。
教學重點 :認真觀察圖畫,能把圖上描繪的事物同所學的詞語聯系起來,憑借圖畫和生活經驗理解詞語。
教學難點:了解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這四個傳統節日的民俗民情。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都喜歡過年吧!你能說出一年中多少個節日名稱?哪些節日是我們中國特有的?
二、看圖讀文,初知大意
⒈請同學們認真看圖,想一想圖上畫了些什么?(學生匯報交流)
2.圖文對照,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了解課文的四組詞語分別介紹了四種節日。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識字情境,拉近文本與生活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地投入到識字學習中去。)
三、借助拼音,自主合作識字
1.自讀課文,畫出生字。
2.借助拼音自學生字讀音。
3.學習小組內互讀互聽,進行正音練習。
4.檢查交流,讀準字音。
(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借助拼音自讀課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合作探究,學習課文
⒈你對哪個節日的習俗比較感興趣?按學生的選擇自由分成小組學習。
提出學習要求:
1)、這個節日有哪些習俗?
2)、把你過節的快樂體驗講給大家聽一聽,還可以介紹有關節日的知識,講一講有關節日的故事。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這些節日的材料,教師巡視指導。
(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節日習俗進行分組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⒉各小組派代表匯報交流。小組內其他成員可以進行補充。
⑴學生交流春節這個節日。
①春節有哪些生活習俗呢?
②多媒體出示“餃子”“拜年”的圖片,人們在家里吃餃子,去親戚家拜年。板書“春節”“餃子”“拜年”等詞語,分組朗讀。
小結:這是我國民間傳統中最盛大、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人們“張燈結彩、歡聚一堂、普天同慶、喜氣洋洋”,相機出示成語,指導朗讀成語。
⑵學生交流清明這個節日。
①清明節到了,人們都做什么呢?
②清明節到了(多媒體出示“掃墓”“踏青”的圖片),人們有的去給親人掃墓,有的去郊游踏青。板書“清明、掃墓、踏青”等詞語,分組朗讀。
⑶學生交流端午這個節日。
①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生活習俗?
②學生觀看端午節的錄像。
③端午節到了(多媒體出示“粽子”“龍舟”的圖片),生活中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板書“端午”“粽子”“龍舟”等詞語,分組朗讀。
④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介紹小資料。
⑷學生交流中秋這個節日。
①“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到中秋分外明,關于月亮、關于中秋,有許多美麗的傳說,你能說說嗎?
②中秋節又有哪些生活習俗?
③中秋節到了(多媒體出示“團圓”“月餅”的圖片),全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餅,賞月,團團圓圓。板書“中秋”“團圓”“月餅”,分組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