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1》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在了解我國一些傳統節日的風俗的同時,引導學生把圖上描繪的事物同所學的詞語聯系起來,豐富學生的想象,使學生生動地識字,既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又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
⒊這篇韻文按節日的時間給我們介紹了中國的四個傳統節日。你能說出這四個傳統節日的過節時間嗎?(教師相機介紹農歷與公歷的區別。)
五、熟讀詞串,感受節奏
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齊讀。
六、感情誦讀,感受祖國悠久的民族文化。
(引導學生誦讀“詞串”,把感受到的畫面意境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達出來,感受祖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七、拓展練習
1、春節那天,我和爸爸媽媽去奶奶家( ),一塊兒吃( )。
2、清明節,人們到郊外去( )、( )。( )節,人們吃粽子、賽( )。中秋節,人們合家( ),一塊兒吃( )。
(將文中的生字詞與聽說讀寫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語言環境中運用生字詞,識用相結合,從而使學生的識字能力得到提高。)
八、板書設計
識字1
春節 餃子 拜年
清明 掃墓 踏青
端午 粽子 龍舟
中秋 團圓 月餅
教材分析:
本課采用“詞串”的形式,介紹了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這四個傳統節日的風俗民情。全課十二個詞語,分成四組。第一組詞語表現春節這一中華民族最重大的節日中傳統的慶賀方式;第二組詞語介紹了清明節的習俗,人們在春光明媚、萬物滋生的季節,借掃墓的機會,踏青郊游;第三組詞語介紹了舊歷五月五日的端午節,以吃粽子、賽龍舟的方式,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第四組詞語表現了舊歷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一家人賞月、吃月餅的風俗。全課圖文并茂,接近學生生活,有助于揭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誦讀“詞串”,既能豐富學生的知識,了解民間風俗,又能積累語言,感受祖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本節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識字1》的內容,這是第一課時。
學生情況分析:
全課圖文并茂,接近學生生活,本課的詞語,大部分是學生熟悉的;圖畫中的事物,有的是學生親自經歷的,有的是學生見過的。學生對趣味性、生活化、直觀形象的圖文的教學資源非常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受地域的影響,各個地方的傳統節日的習俗不完全相同,學生知道的習俗與教材介紹的有些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