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6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教案
3、( )風光迷人,( )高大挺拔,( )似火。
4、一頭頭健壯的( )在( )覆蓋的( )上馱運貨物。
充分利用課文的圖畫,調動學生的生活感知表象積累,讓學生展開聯想,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中感受畫面,把觀察圖畫與培養說話能力及思維能力結合起來。實踐證明這種教學設計是切實可行的,能為三年級的作文教學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引導學生邊有感情地誦讀邊進行豐富的想象。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情感外顯的特殊形式。在指導學生朗讀時,不但讓孩子們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引導他們讀得有滋有味,真切地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語言、想象、朗讀把這種語言文字的感情表達出來。
教材給讀的人留下了寬廣的想象空間的同時,也極易引發讀者的想象,因而它是提高學生悟性與靈性、開發學生創新潛能的憑借。注重引導兒童誦讀“詞串”,激發學生一邊誦讀一邊想像,這不僅可以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和體驗,讓學生享受到審美樂趣,更有利于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和整合力。
三、以詞引發聯想,激活知識庫存。
文字是思想與情感的載體,文字背后有廣闊的空間。每一個詞都布滿歷史的腳印,充盈生命的活力,以詞引發聯想,激活知識庫存,拓展了思維空間,一幅幅畫面帶出一串串詞、成語、詩句,溫故知新,使語言學習在滾動中發展,思想情感在互動中提升。如教學中我設計了這個環節:
冰雪你喜歡嗎?看到“冰雪”一詞,你能想到什么呢?
(生:我想起了成語:滴水成冰 雪窖冰天 鵝毛大雪 雪兆豐年。)
(生:我還想起了《青松》詩,兒歌《臘梅花》。)
你真了不起,提前自習了,讓我們把兒歌《臘梅花》讀一讀。
(生:我還想到了古詩《江雪》。)
請背一背《江雪》。(生齊誦)
教學《識字6》時,我以“一位小朋友跟爸爸、媽媽外出旅游,拍下了4幅照片”為引子,將學生帶入本課的詞串教學。讀完了第一行“駿馬 秋風塞北”后,我說:“同學們,看第二幅照片,這位小朋友又到了哪兒?”因為晨讀課上已經讀過多遍,于是學生脫口而出:“江南!”正欲引導看圖,不知是誰起的頭兒,幾乎是異口同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我異常激動,也不由得朗誦起了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我接著說:“白居易從江南回來,經常思念那兒,江南真是那么美嗎?趕緊看看那位小朋友帶來的照片上有些什么?”
生1:老師,這不就是我們在《識字1》里學過的“水鄉”嘛!
師:對呀,這就是美麗的江南水鄉!
生2:老師,我看到杏花了! 師:你們看,杏花開得怎么樣?
生3:開得旺!
師:這個詞用得真好!(手指小黑板上的“杏花 春雨 江南” )你能讀好這一行嗎?
(她很響亮地讀了一遍,又有其他學生也爭先恐后地舉手,我讓幾名平時讀困生分別讀,結果讀得正確、流利。)
生3:老師,你說為什么春天一到,杏花就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