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精選12篇)
《我要的是葫蘆》 篇1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
2能正確讀寫要求學會的詞語。
3通過看圖和學文,了解葫蘆的葉子與果實的關系。
二、教材說明
本課是一篇看圖學文。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后葫蘆都落了。本課有四幅圖,分別有四段話與之對應:第一幅圖畫的是葫蘆藤上長滿綠葉,還結了幾個小葫蘆。種葫蘆的人站在葫蘆架前,看著可愛的小葫蘆非常高興。第二幅圖畫的是葫蘆葉子上長了蚜蟲,他不在乎,眼睛只盯著葫蘆。第三幅圖畫的是鄰居勸他治蟲,種葫蘆的人不聽勸告,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第四幅圖畫的是小葫蘆變黃了,都落了。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學習生字新詞,朗讀課文,了解植物的葉子與它的果實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建議
(一)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葫蘆或葫蘆的圖片、投影片。
2課前讓學生收集葫蘆的實物或圖片。
(二)識字、寫字教學
1識字教學。
本課要求學會的生字中,“蘆、鄰”的聲母是邊音,“蘆”在這里應讀輕聲,“治”的聲母是翹舌音,“鄰”的韻母是前鼻音,“盯”的韻母是后鼻音,要重點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會認的字也要能讀準字音。
隨生字“居”的學習,認識偏旁“尸”。
“掛”,可用熟字“蛙”換偏旁的方法識記。
2寫字教學。
讓學生注意觀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利用田字格幫助寫好字。重點指導下面幾個字。
掛:左窄右寬,右邊的“圭”由兩個“土”字組成。右上邊“土”字的第二橫要長一些。
些:上面“此”要占田字格的三分之二,且左右兩部分寬窄要相等。
鄰:左邊“令”字的“捺”要改為“點”。
感:上下結構,上面的“咸”不要寫得過長。
(三)詞句教學
第一段,可以讓學生自己朗讀課文,想一想這一段講什么內容,然后借助第一幅圖畫或投影片,指導學生觀察圖中葫蘆的藤、葉、果實的樣子。對照課文理解“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使學生知道,葫蘆藤上能結出小葫蘆,跟長滿了綠葉有關系。因為葉子能制造充分的養料,莖葉長得好,才能開花結果。理解“掛”可用換詞比較法,把“掛”與“長、結”比較,體會用“掛”很形象:葫蘆的柄長,從藤上垂下來,就像掛在那里一樣。
第二段,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領會種葫蘆的人心里想的和自言自語的話。重點體會“有幾個蟲子怕什么!”這句話的意思:種葫蘆的人只看到小葫蘆,一心只想小葫蘆快長,至于葉子上的蟲子他毫不在意。
第三段,可以抓住“奇怪”一詞進行討論:“那個人為什么會對治葉子上的蟲子感到奇怪?”因為他一心想著的是葫蘆,因為他不懂葉子與葫蘆的關系,因為他覺得鄰居對他的勸告是不必要的擔憂——我要的是葫蘆,你怎么勸我治葉子上的蟲?再通過朗讀,讓學生了解到鄰居與種葫蘆的人,他們在對待葫蘆葉子長了蟲的態度是不同的:一個說要治,一個說不用治。
第四段,采用看圖或多媒體演示,結合課文朗讀體會“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并引導學生聯系上文思考,由于種葫蘆的人不懂葉子和果實的關系,又不聽別人勸告,結果他一心想要的葫蘆終究沒有得到。因為葉子被蟲子吃光后,不能給葫蘆輸送營養,葫蘆只能慢慢地變黃,落掉。這都是沒有及時治蟲造成的。
(四)朗讀指導
這篇課文語言樸實,用詞準確,既有描述,又有對話,是一篇朗讀的好材料。可用自讀、對讀、輪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重點體會并讀好以下幾個地方:種葫蘆的人看見小葫蘆掛在藤上的高興心情;葉子上長了一些蚜蟲,他卻只“盯”著小葫蘆時心里所想的話以及他自言自語所說的話;鄰居勸他治蟲時的對話。
(五)練習提示
課后練習第三題是讓學生給詞語加上修飾成分。學生可以用課文中的詞語,也可以填不是本課所學的詞語。填好后讀一讀,學生之間可以交流。
課后練習第四題可在學習課文時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朗讀和體會。通過讀句子,讓學生了解可以用不同的語氣(句式)表達同一個意思。讓學生通過對反問句、陳述句、感嘆句不同語氣的朗讀,自己體會到:雖然每組句子表達的意思相同,但表達的情感卻不一樣。反問句和感嘆句表達的情感比陳述句要強烈些。
(六)擴展活動
1如果課文有第五幅圖、第五自然段,該怎么畫、怎么寫?
2續編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編好故事以后,說給同桌聽一聽。
(七)課時安排
教學本課可用2課時。
四、教學設計舉例
(一)出示實物,引出課題。
出示葫蘆,問:誰知道這是什么?我們今天要學的新課,就是與葫蘆有關的故事。板書課題:我要的是葫蘆。
(二)看圖,學文。
學第一段從整體入手,看圖讀課文后,讓學生說說葫蘆的生長過程。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小葫蘆這么可愛和“長滿了綠葉”有關系沒有?讓學生了解葫蘆的葉子與果實的內在關系。學了第一段,可以直接學習第四段。通過看圖學文,思考:那么可愛的小葫蘆怎么會變黃、都落了?以此激勵學生去探究原因,自然進入第二、三段的學習。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共同討論的方式,探究出那個人錯在哪里。最后可以說說學習了這篇課文,有些什么體會。
(三)進行識字、寫字教學。
利用已有的識字知識分析記憶字形,有重點地指導生字的讀音和書寫。
(四)完成課后練習。
(五)進行擴展活動。
讓學生思考: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都落了,他會想些什么?想好之后可以同桌或分組交流。也可以假設種葫蘆的人第二年又種了一棵葫蘆,讓學生編一個故事講給同學聽。
五、參考資料
葫蘆: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開白色花。果實因品種不同而多樣,大致中間細,上、下部膨大,像大小兩只連在一起的球。嫩時可食用,干老后可做容器或供觀賞。葫蘆,也指這種植物的果實。
《我要的是葫蘆》 篇2
教材分析:
這則寓言故事有著十分豐富的人文內涵,它描述了一個愛葫蘆的人種葫蘆時,只知道要葫蘆果實,不知道要殺死葉子上的蚜蟲,結果什么都沒有得到。其中不僅蘊涵了“果實與葉子密切聯系”的自然常識,而且更滲透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不能光看點,要看面”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學會8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成語,體會其中的韻律感。
3.初步感知成語的特點并有收集成語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是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系,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并且懂得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而受損失的道理。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使之樂于并善于開動腦筋,積極探索大自然的無窮奧秘。
2.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了解植物的葉子和果實的關系,弄清葫蘆與葉子之間的密切聯系。
教學準備:
圖片、做成小葫蘆的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學習生字“葫蘆”。
出示實物“葫蘆”,提問:這是什么?(板書:葫 蘆)指導分析字形和書寫。課件出示:一( )葫蘆,請學生填空。引導出:今天我們學習第14課《我要的是葫蘆》板書:我要的是葫蘆
(二)初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1.自己輕聲讀課文。
讀第一遍,要注意讀準生字的音,不丟字,不添字。
讀第二遍,要注意把句子讀通讀順,不好讀的句子可多讀幾遍。邊讀邊畫出自然段的序號。(教給學生預習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2.聽范讀,理解課題。
聽范讀時要注意,“我要的是葫蘆”這句話是誰說的?什么意思?聽后回答。教師指導學生讀課題,“我要的是葫蘆”帶圓點的詞要重讀,強調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
(三)按自然段理解課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看看有幾句話,想想每句話是什么意思,讀后說一說。
2.自己讀讀第二、三句話,找一找句子中寫了葫蘆的什么?(板書:藤、葉、花、葫蘆)用了哪些詞語寫藤、葉、花、葫蘆的?(板書:細長的、滿了、綠、幾朵、雪白的、小、幾個),用上這些詞語后你知道了什么?
(引導:用上了“綠、雪白的”你知道葉子和花的什么?(顏色)用上“細長的”、“小”,你知道藤、花和葫蘆的什么?樣子用上“滿了”、“幾朵”、“幾個”,你知道什么?葉子茂盛,開幾朵花,就掛幾個果,這棵葫蘆長得很好。)
3.教學生字:藤 字 你是怎么理解這個字的?
4..指名看第一幅圖說說葫蘆長得什么樣?
5.指名讀前三句,要把葫蘆長得很好的意思讀出來。
6.這棵葫蘆的藤又細又長,葉子又多又綠,藤和葉長得好,才能開花結果。可是種葫蘆的人只喜歡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請讀第四、五句話,然后回答。
要引導學生從句子中的詞語“多么可愛”、“每天”、“幾次”和第一幅圖中種葫蘆人的神態兩個方面去說。
7.讀全段。把葫蘆長得好,種葫蘆的人只喜歡小葫蘆的意思讀出來。
(四)指導書寫。
比較”掛”和“哇”這倆個字,教師要從字形、字義、字音這幾方面去教學。教師范寫。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讓學生結合生字表自己讀讀生字
2.看投影,讀詞語。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讀,再指名讀。
葫蘆 一些 掛著
雪白 鄰居 奇怪 治一治
自言自語人的表情不一樣:一是面帶微笑,一是滿臉驚訝;
葫蘆葉子不一樣:一是綠綠的,一是枯黃的,還有小孔;
葫蘆不一樣:一是掛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
那個人不是很喜歡葫蘆嗎?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而得不到葫蘆呢?
(二)討論、講解、指導朗讀。
1.指名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種葫蘆的人看見了什么?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表現的?(表現包括動作和語言)讀后回答。隨著學生回答,(板書:一些蚜蟲)
(1)指導讀句子“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要讀出不在乎的語氣,聲音要輕一點。結合課文引導學生理解“盯”和“自言自語”的意思。(利用插圖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詞語的意思。)
(2)“盯”字你是怎么理解這個字的,出示 叮 釘 酊 看字形猜一猜這些字都與什么有關呢?
2.想象那個人“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是什么樣子的?按想象去讀那個人是怎么表現的句子。
3.自己讀全段,邊讀邊想:你從種葫蘆的人看見葉子上爬了些蚜蟲是怎么想、怎么表現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種葫蘆的人是不知道葉子長蟲和葫蘆長得好壞有關系。)
過渡:還從哪里看出他不知道呢?請看下一段。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讀,注意鄰居是怎么說的?那個人是怎么回答的?
“鄰”字組詞 左鄰右舍 鄰里
2.指導看第二幅插圖,觀察他的面部表情之后,指名用對話方式回答上面提出的問題。要著重引導學生理解種葫蘆的人說的話。
“什么”是接哪句話說的?他對鄰居的話感到怎樣?(奇怪)
3.出示兩幅圖,指導學生觀察、比較:
a. 人的表情;
b. 葫蘆葉子;
c. 葫蘆
學生觀察,發現;他奇怪什么?“我要的是葫蘆,葉子上的蟲還用治”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我就要葫蘆,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再讀種葫蘆的人說的話,讀出奇怪的語氣。
4.即興表演。假如你是種葫蘆的人或者是他的鄰居,你能把課文二、三段的內容表演出來嗎?同桌兩個人先練習一下,然后指名表演。
過渡:種葫蘆的人說得對嗎?結果怎樣?
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注意看有幾句話?想一想每句話的意思,讀后回答。第一句意思是:蚜蟲更多了。第二句意思是:小葫蘆變黃了,落了。(板書:變黃了,落了。)
2.提問:葉子上的蚜蟲更多,葫蘆為什么落了?
(三)總結全文。
1.指名讀全課,思考:種葫蘆的人一心希望小葫蘆快快長大,為什么小葫蘆一個個都落了呢?他錯在哪里?
讀后回答思考題,讓學生各自發表見解,初步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
2.指名分角色朗讀全文。
(四)書寫生字。
1.指導認清難字的字形,并指導書寫。
重點書寫 怪和慢字 他們偏旁相同 正確理解豎心旁的書寫順序
2.“言、治、慢,棵”可讓學生獨立分析字形,看字帖練習寫。
(五)拓展性學習。
1.這個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不管葉子上有沒有蟲,他不懂蟲—葉子—葫蘆之間的聯系,也不聽鄰居的勸告,結果小葫蘆一個一個地都落了。這時,他會怎樣想呢?
2.指導學生續編故事:大家想一想,一棵葫蘆從發芽到成熟,還會遇到哪些危害,還需要為它做些什么呢?
3.“第二年,他又種了一棵葫蘆……”
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編一個小故事,講給同學聽,回家講給爸爸,媽媽聽。(營造輕松的氛圍,訓練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個性得到了張揚,創造性也得到了發展。)
《我要的是葫蘆》 篇3
教學目標:會認6個生字,會寫“掛、哇、每、棵”4個字;
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段,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感受葫蘆的可愛。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通過文字的閱讀感受葫蘆的可愛。
教學流程
一、導入揭題。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新朋友,點擊出示,它是---------葫蘆。板書。
葫蘆的蘆單獨念的時候讀第二聲,和葫合在一起時念輕聲------- 。誰再來讀一讀。
這兩個字都是形聲字,他們都有一個草字頭,從偏旁我們就知道,它是一種植物。
2、認識葫蘆。
(1)這種植物沒有腳,卻能沿著架子往上爬,幫助它爬上去的部分叫“葫蘆藤”,“藤”是后鼻音,把它讀準確,齊讀。除了葫蘆有藤,還有哪些植物也有藤?(葡萄藤、絲瓜藤、南瓜藤)
(2)今天,小葫蘆還帶來了一段自我介紹,出示,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說我是絲瓜,
我比他圓。
說我是梨子,
我比他大。
我中間細,兩頭圓。
年幼時,我可以做成一道美味;
年老時,我能做藥,能制成藝術品,
還能吹出動聽的樂曲。
你從小葫蘆的自我介紹中知道了什么?(制成的樂器叫葫蘆絲)
(3)葫蘆的用處還真多啊,讓我們再親親熱熱地叫他一聲。
3、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和葫蘆有關的寓言故事,板書完整課題,指名讀。
二、初讀感知。
1、聽老師來講講這個故事。
2、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詞多讀兩遍。
3、看大家讀得那么專心,小葫蘆都跑出來想和大家交朋友呢,看誰能通過它的考驗,和它成為朋友。出示葫蘆,點擊認讀生字詞。
字:哇,盯,鄰
詞: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小花,自言自語。
句: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三、圖文結合,自讀感悟。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課文中是怎樣描寫葫蘆的呢?我們來看第一自然段,指名讀。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找,讀完以后用橫線把句子畫出來。
2、交流。指導讀通順。
3、從這幾句話中你知道了什么?
葫蘆藤是細長的。
花是雪白的。雪白就是像雪一樣白,它的近義詞是:潔白。
葫蘆很可愛。你是怎么體會出來的?(掛,!)
4、指導讀句。
那小葫蘆掛在綠葉中間,嫩生生的,就像剛出生的娃娃,我們忍不住贊嘆-----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啊!
一陣微風吹來,小葫蘆隨著葫蘆藤蕩來蕩去,就像在蕩秋千,我們忍不住贊嘆------
5、你喜歡這可愛的小葫蘆嗎?帶著心中的喜愛讀句子。
6、比我們更喜愛葫蘆的人是------種葫蘆的人。
你從哪句話體會到的?出示: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尤其可以從哪個詞體會到?
7、如果你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你盯著小葫蘆會說什么?
8、讓我們帶著心中的喜愛再美美的讀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1、聽出來了同學們太喜歡小葫蘆了。可是,告訴你們一個不幸的消息:那些可愛的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點擊出示圖畫。你有什么感受?(惋惜、難過)
2、朗讀: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四、總結:
好好的葫蘆為什么都掉了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到下節課再尋找。
五、寫字指導。
哇、掛、每、棵
《我要的是葫蘆》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植物的葉子和果實的關系,懂得與課文有關的事理。
4、分角色朗讀課文,并能續編故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正確認讀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植物葉子與果實之間的聯系。
教學難點:弄清葫蘆與葉子之間的密切聯系。
課前準備:教師:課件
學生:收集蚜蟲、葉子、葫蘆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新朋友。它是——小葫蘆(生答)
(課件:葫蘆動畫跳出)
2、咦,小葫蘆怎么不高興啦?(課件:葫蘆不高興)
原來你們把它的名字叫錯了。它叫——葫蘆hu lu (生答)
(課件:圖變成字,加上拼音)
3、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蘆(課件:我要的是葫蘆)
4、齊讀“我要的是葫蘆”;小聲讀“我要的是葫蘆”;邊讀邊想,不出聲地讀“我要的是葫蘆”。你想到些什么問題?
如 :
“我”是誰?
為什么說我要的是葫蘆?那不要的是什么?
那要到葫蘆了嗎?……
二、初讀感知,認讀生字。
1、答案藏在課文里。我們趕快打開書,選擇你最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詞多讀兩遍。
2、“秋天到,葫蘆香,摘個葫蘆大家嘗”,我們來摘葫蘆吧。
出現生字、詞
調皮的漢字寶寶摘掉了拼音小帽,著急地跑出來和大家交朋友。仔細看看哪些生字容易讀錯,請能干的小老師提個醒:
葫蘆 藤 謝 哇 蚜 盯 鄰 治 賽
三、圖文結合,自讀感悟。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孩子們,讓我們帶著生字詞,走進課文,走進葫蘆園!(課件:葫蘆圖)
配樂聲中學生觀察葫蘆生長過程。
師范讀第一自然段。喜歡嗎?你特別喜歡哪一句?
自讀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歡的句子讀一讀。
生讀:“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課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師:聽出來了,你有點喜歡小葫蘆。有更喜歡小葫蘆的嗎?
生:再讀。師:哪些詞語你特別喜愛?
老師還欣賞一個詞“掛”。每次讀到“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我仿佛看見掛在藤上的小葫蘆隨風擺動,好像在和我們打招呼呢。(課件:掛)
3、來,我們把心中的喜愛讀出來。
4、比我們更喜愛葫蘆的人是——(種葫蘆的人)。你從哪句體會到?那個種葫蘆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越看越喜歡。
師:看一次?生:看幾次。
師:對,強調看幾次。生再讀。
5、如果你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你盯著小葫蘆會說什么?
生:我心想:小葫蘆快長吧,……
生:我對小葫蘆說:“我的小葫蘆,你快長啊,……”
6、你還想怎樣表達你對小葫蘆的喜愛?
生:我想每天都去看小葫蘆。
生:我真想為小葫蘆唱歌。……
7、讓我們帶著心中的喜愛再美美地讀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讓葫蘆在我們腦海里生根、開花、結果。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1、聽出來了同學們太喜歡小葫蘆了。——可是……告訴你們一個不幸的消息:那些可愛的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課件:小葫蘆變黃,落了)你有什么感受?
生:好可惜呀!
生:我心里很難受。
2、來把我們心中的惋惜,難過讀出來。
不久,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3、是呀,看著小葫蘆一天天變黃,落掉,我們怎能不難過呢!來,我們再來讀讀這句。
(三)、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我們學到這兒,你的腦海里一定出現了幾個問號,你有什么問題?(課件:)
板書:葫蘆圖|?
2、孩子們,不光是我們關心這個問題,有一個“葫蘆劇團”聽到這個消息也很關心這個問題。你看,劇團寄來了一封信。(課件出示
招聘啟示
為了解開“葫蘆落掉”之謎,我們決定表演課本劇《我要的是葫蘆》。招聘演員兩名:“小糊涂”——種葫蘆的人;“小機靈”——鄰居。誰愿意?
招聘要求:
1、會讀:認真讀讀課本2、3自然段,用“——”勾出“小糊涂”所想所說的句子;用“~”勾出“小機靈”所說的話,好好讀一讀。
2、會說:同桌分角色認真練習“小糊涂”和“小機靈”的對話。一邊讀一邊想象和體會。
3、會演:分角色表演,表演時注意人物的動作、表情、注意說話的語氣。
歡迎同學們踴躍報名參加。
“葫蘆劇團”
3、為了當上演員,我們一起努力吧!
4、準備好了嗎?我是“葫蘆劇團”的團長,選拔演員現在開始。
(1))第一關:誰會讀:生自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勾出
(2)看看你勾對了嗎?師引讀。
(課件):“小糊涂”有幾只蟲子怕什么?
“我的小葫蘆,你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小機靈”“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治吧!”
“小糊涂”“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師:恭喜大家通過了第一關。
(3)第二關:誰會說
同桌分角色練習對話。到底練得如何,我來檢查一下:
請“小糊涂”站起來。“小機靈”座端正。
a 有幾只蟲子怕什么?
師1:一天,“小糊涂”看見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而可愛的小葫蘆還好好地掛在葫蘆藤上,心想——(生讀):
師2:對,葉子上的蟲,又不是小葫蘆上的蟲,我才不在乎,他心想:哼——(生讀):有幾只蟲子怕什么?
b “我的小葫蘆,你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師1:他根本就沒把葉子上的蚜蟲放在心上,而是怎樣做的,怎樣說的,能演出來嗎?
生:表演“盯”“自言自語”
師:看一會兒,是“盯”嗎?,此時你的眼里只有——(小葫蘆)
(有這么大聲地對自己說話的嗎?)
師2:真盼望小葫蘆能長得更快些,更大些——“我的小葫蘆,你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d “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治吧!”
師1:在“小糊涂”的熱切期盼中,蚜蟲越來越多,葉子慢慢變黃,熱心的“小機靈”看在眼里,急在心頭,說——“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治吧!”
師2:是呀,快治治吧,再不治就來不及了。再真誠地勸勸他:——“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治吧!
師: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心情會怎樣,他可能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用“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 地說: ”的句式想象說一句話。(教師用幻燈片打出這一句式,生說。)
師:請小組長把討論結果跟大家交流交流。
生: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后悔地說:“都怪我不好,要是我當初聽了鄰居的話,我肯定可以收到葫蘆。”
生: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傷心地說;“如果我治了葉子上的蚜蟲,我的小葫蘆就會長得比大南瓜還要大呢。”
生: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自責地說:“我真糊涂,我真傻!我當初要是聽鄰居的勸告,現在不就收到很多大葫蘆了嗎?”
四:拓展訓練:
假如明年種葫蘆的人又種了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他會怎樣做呢?
《我要的是葫蘆》 篇5
學習片段設計:
一、復習生字新詞
二、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課件“課文插圖”部分。
2、學生小組討論兩幅圖有什么不一樣?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生1:人的表情不一樣:一個是面帶微笑,一是滿臉驚訝。
生2:葫蘆葉子不一樣:一個是綠綠的葉子,一是枯黃的葉子,有的還有小孔。
生3、葫蘆不一樣:一個是掛在藤上,一個是落在地上。
師:同學們說得好極了,觀察得十分仔細。同學們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問?和大家交流好嗎?
生1:可愛的小葫蘆是怎樣種出來的?
生2:為什么可愛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
生3、怎樣才可以使小葫蘆長大?
三、合作交流,共享收獲
1、觀看課件“情境朗讀”部分,同時思考學生提出的問題。
2、學生帶著問題通讀全文,找出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段落多讀幾遍。
3、學生口述課文主要內容。
(其它同學如有不同意見可適時補充)
4、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師:他種的葫蘆長得怎么樣?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1:長得很好。
生2:“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多么可愛的葫蘆哇!”
師:你覺得小葫蘆可愛嗎?可愛在什么地方?
生1:可愛。
生2、小葫蘆和小娃娃一樣惹人喜愛!
師:你能讀出葫蘆的可愛嗎?
(指導學生朗讀)
師:可愛的小葫蘆是怎樣長出來的?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生:先長出嫩綠的葉子,然后開出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就長出了小葫蘆。
師:看著這么可愛的小葫蘆,種葫蘆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1:小葫蘆快點長大吧!
生2:“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5、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師:種葫蘆的人得到了葫蘆嗎?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生1:沒有。
生2: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師:葫蘆都落了,你有什么想法?
生1:葫蘆為什么會落呢?
生2:我心里很難過。
師:你能讀出你此時的心情嗎?
(指名學生讀課文)
6、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1)、帶著“葫蘆為什么會落”的疑問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2)展示課件“課文導讀”部分。小組討論:課件中的人說了些什么?各自的表情怎樣?
生1:“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期待)
生2:“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長了蚜蟲,快治一治吧!”
(著急)
生3:“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驚訝、不懈)
(3)感悟句子:展示課件“理解詞句”部分,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語氣有什么不同。
a、“有幾個蟲子怕什么!”——“有幾個蟲子不可怕。”
b、“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4)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種葫蘆的人和鄰居的對話。
師:從他們的對話中,你感覺到了什么?種葫蘆的人錯在哪里?你讀懂了什么?和大家說說好嗎?
生1:種葫蘆的人很蠢。
生2:種葫蘆的人不能光盯著葫蘆,而應治一治蚜蟲。
生3:鄰居真誠地勸告種葫蘆的人治蚜蟲值得我們學習。
7、展示課件“突破難點”部分,引導學生討論:“蟲——葉子——葫蘆”之間的關系。
8、引導學生小結課文主要內容(適時展示課件“板書”部分)
14我要的是葫蘆
長滿了綠葉生了蚜蟲蟲更多了
雪白的小花不要治
可愛的小葫變黃都落了
9、展示課件“背景音樂”,指導學生進行配樂朗讀。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出示課件“拓展延伸”部分啟發引導:
師:種葫蘆的人錯在哪里?
生1:種葫蘆的人不懂葉子和果實的關系。
生2:種葫蘆的人不聽鄰居勸告。
師: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么。
生1:都是我不好,害得小葫蘆都落了。
生2:我現在就去治蚜蟲,葫蘆還會長出來的。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嗎?向大家說說好嗎?
生1:有些人大肆捕捉青蛙,致使蟲害時常發生。
生2:鄱陽湖邊的漁民圍湖造田,導致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設計評析:
1、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節設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造出和諧的多媒體網絡環境,為思維訓練提供良好的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學習中,我組織學生利用交互型學習課件,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進行“自主、協作學習”,通過人機交互學習和認知材料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經歷“初步感知----合作交流----拓展延伸”的學習過程,進行了知識的再建構,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發展。
2、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
新型的學習結構強調在課堂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則成為課堂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知識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我為學生創建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的信息資源平臺,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改變了傳統學習中教師灌輸、學生接受的狀況,建立了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總之,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利用大量資料制作的交互型學習課件豐富、充實了課文內容,使學生自主探究成為可能。交互型學習課件猶如一桌桌豐盛的精神大餐,為學生成長提供了多元營養,它改變了因定、封閉、單調的傳統學習模式,構建了變化、開放、多樣的現代學習模式,成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一種有效途徑。
《我要的是葫蘆》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及其組成的詞語。會用“每天、可愛”造句。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的關系,懂得這個故事
說明的道理。繼續培養觀察能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學會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明白種葫蘆的人錯在哪里。
教學難點
懂得事物與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道理。
教學準備 投影片 生字卡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 齊讀。
2、學習生字詞“葫蘆”。
二、初讀課文。
要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圈出生字多讀幾遍。
1、自學。
2、檢查。①.抽讀生字卡。②.指讀,正音。③.齊讀。
三、再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1、自由朗讀,標出課文自然段。
2、分段指讀, 師生評價。
四、朗讀課文。
想一想:課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
五、作業 。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第 二 課 時
一、復習。
1、送卡片游戲。
2、齊讀詞語。
二、閱讀理解第一段。
1、指讀第一段。
2、出示投影片1。指名說:這棵葫蘆一開始長得什么樣?
(具體說說藤、葉、花、果實的樣子)
3、指導朗讀。
①.你喜歡這棵葫蘆嗎?能把這段話讀好嗎?
出示投影片: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
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由讀、指讀、齊讀)
②.用“可愛”造句。
③.引讀:種葫蘆的人也非常喜歡小葫蘆,所以他每天都——————
④.“每天”什么意思?用“每天”造句。
三、閱讀理解二——四段。
過渡: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種葫蘆的人正美滋滋的看著它呢。那么
結果怎樣呢?
1、范讀課文2——4段。
2、提問:種葫蘆的人最后得到葫蘆了嗎?請你讀出課文中的句子。
出示投影片4.說說小葫蘆什么樣子,種葫蘆的人什么樣子?
齊讀課文最后一句話 .
3、自學2、3段課文。
那么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一個一個全都落了?
①、自由朗讀2、3段。
思考:種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生了蚜蟲是怎么想的?
鄰居讓他治蟲,他是怎么說的?
4.檢查學習情況。
①. 種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的蚜蟲是怎么想的?
出示投影片2.說說種葫蘆的人表情、動作、心理、語言。
(小結種葫蘆的人不管葉子上的蟲子,一心盼望小葫蘆快長大。)
②.指導朗讀。(注意“!”)
出示句子: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
“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的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③.你看到種葫蘆的人這樣做急嗎?你會對他說什么?
④.出示投影片3.他的鄰居什么樣?(表情、動作、語言)
⑤.鄰居讓他治蟲,種葫蘆的人是怎么說的?
出示句子:
“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⑥.指導朗讀. 他為什么會這樣想? 點題,齊讀課題.
⑦.分角色讀第三段.
5、小結。鄰居讓他治蟲他聽了嗎?所以葉子上的蚜蟲————,
最后小葫蘆都——————————。
四、你認為種葫蘆的認錯在哪兒?
五、學了本課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質疑。
七、練習。
1、 在( )里填上合適的詞。
( )小花 慢慢地( )黃了
( )葫蘆藤 自言自語地( )
( )小葫蘆 一個一個都( )
2、課后想一想:
種葫蘆的人第二年又種了一棵葫蘆,他發現葉子上生了蚜蟲
會怎么做呢?
第 三 課 時
一、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
二、說說種葫蘆的人錯在哪里?
三、識記本課生字詞。
1、抽讀生字卡。
2、出示:
滿 謝 每 言 治 慢 變
①自己想辦法記住字形。
②說說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
重點指導:滿 謝 每 慢
③說說這些字的部首?結構?
3、指導書寫。
四、抄寫生字詞。
注意每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板書設計 :
8 我 要 的 是 葫 蘆
長滿綠葉 生蟲不治
可愛 黃落
《我要的是葫蘆》 篇7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認讀“藤”、“哇”、“蚜”三個字。
2、讀課文,自己觀察畫面,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讀課文,自己觀察畫面,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指導學生學習難字“掛、怪”。
2、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揭示課題。
1、教師出示實物 —— 葫蘆,讓學生認一認,這是什么?葫蘆可以作中藥,能治病。
2、今天我們學習一個跟葫蘆有關的寓言故事。教師板書課題,請同學們讀一讀,糾正讀音:蘆:字音是l*,第二聲。讀“葫蘆”一詞時,是輕聲,跟著老師再讀。
二、學習本課生字和詞語。
1、讓學生自己讀課文,邊讀邊標出生字,畫出新詞。借助漢語拼音讀一讀。
2、同桌開展相互間的學習。
(1)打開課后的生字表,分別讀一讀,如果讀得不正確,進行糾正,還可以借助工具書查一查,讀準字音。
(2)兩個人讀一讀畫的新詞,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詞義,利用工具書查一查,看看解釋。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讓學生讀一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葫 蘆 掛 些 怕 盯 鄰 居 治 奇 怪
在讀生字的過程中,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糾正。
(2)看投影,讀詞語。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讀,再指名讀。
葫蘆 一些 掛著 雪白 鄰居 奇怪 治一治 自言自語
(3)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蘆:上面是“草”字頭,下面的“戶”字第一筆是點,注意與“盧”字區分,“蘆”在“葫蘆”一詞中讀輕聲。
盯:左右結構,部首是“目”字旁,右邊是“丁”字。這是一個左形右聲的形聲字,表示目不轉睛地看。
怪:這是左右結構的字,右上是“又”字,下面是“土”字,注意與“經”字區分。
掛:第六筆是橫,不是豎,兩個“土”字上下排著。
些:上下結構,上面的筆順是:豎 橫 豎 提 撇 豎彎鉤
動手書空。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4)理解詞意
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利用工具書查一查。
賽過: 勝過。本課指種葫蘆的人希望葫蘆長得比南瓜還要大。
掛: 本課是結(ji5)的意思。
蚜蟲:昆蟲,身體卵圓形,綠色,黃色或棕色,腹部大。吸取植物的汁液,是農作物的害蟲。俗稱:膩蟲。
奇怪:納悶,不理解。
三、讀課文,看插圖,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讓學生自己練習讀課文,要做到正確和流利。
2、同桌之間進行互查。
3、與小組成員一起看插圖,說說畫面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而后練習讀書。
4、教師檢查學生讀書情況。
(1)指名讀書,大家進行評價。
(2)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課文講的是一個人種葫蘆的事。這個人不知道葉子和葫蘆的關系,他只注意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他不管,鄰居勸他,他也不聽,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來越多,小葫蘆也都落了。
四、指導學生進行書寫。
1、讓學生觀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寫。
2、教師讓學生進行板演,進行評價。
五、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提出不懂的問題。
附:板書設計:
7
蘆 盯 掛 怪 些
第 1 2 3 頁
《我要的是葫蘆》 篇8
一、設計意圖:
《我要的是葫蘆》寫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因為沒有治葫蘆葉上的蚜蟲,所以他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課文的內容短小,蘊涵的哲理淺顯。因此,我把以讀促悟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品悟課文語句里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目標:
1、認讀本課的11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通過看圖和學文,了解葫蘆的葉子和果實的關系,懂得事物之間的聯系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積累詞匯和培養語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今天這節課,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新朋友。瞧,(貼葫蘆圖)它是——小葫蘆(生答)
這是一只怎樣的葫蘆?
2、這么可愛的小葫蘆能不討人喜歡嗎?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一篇關于葫蘆的小故事,一起來讀題——《我要的是葫蘆》
3、從這個課題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后想想課文里講的是誰和誰之間發生了什么事。
2、讀后反饋,檢查生字詞。
三、品讀感悟,交流感受。
1、課文中這個人的小葫蘆長得什么樣?他的小葫蘆可愛嗎?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畫出來有關的語句。
隨機教學:
(1)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小葫蘆長在什么地方?看課文第一幅插圖。認識葫蘆的藤、葉子、花、小葫蘆。
通過朗讀指導體會葫蘆的可愛。
(2) 多么可愛的小葫蘆,你們喜歡它嗎?那么種葫蘆的人肯定更加喜歡他的小葫蘆。請大家找一找,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種葫蘆的人十分喜歡他的葫蘆?
u 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來?體會每天,看幾次
指導朗讀
u 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從這句話的什么地方你也寫到種葫蘆的人對他的小葫蘆的喜愛。通過盯,自言自語等詞的理解,體會種葫蘆的人對他的小葫蘆的喜愛。指導朗讀。
2、這么可愛的小葫蘆可是最后怎樣了?(出示課文圖)
根據學生反饋出示最后一段
小葫蘆慢慢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這是怎么回事?
3、課件演示葉與果的聯系。
4、學習種葫蘆的人與鄰居的對話。
原來葫蘆葉有那么大的作用,可是這個種葫蘆的人知道嗎?是呀,這么好的葫蘆,葉子上爬滿了蚜蟲。好心的鄰居勸他快治一治。——“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
種葫蘆的人聽完有什么感覺?體會“葉子上的蟲還用治?”這句話的意思。
品讀: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學習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話。
有一天,他看見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心里想,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比較句子:
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有幾個蟲子不用怕。
指導朗讀
四、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沒過幾天,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好心的鄰居呀,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蘆的命啊?這是為什么呀?
五、總結課文
原來是這個道理,我明白了,第二年,他又種了一棵葫蘆,這回會怎樣呢……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編一個小故事,講給在座的老師,同學聽,回家講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
樹葉圖小花圖
蚜蟲圖葫蘆圖
不治 落了
《我要的是葫蘆》 篇9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認讀“藤”、“哇”、“蚜”三個字。
2、讀課文,自己觀察畫面,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讀課文,自己觀察畫面,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
1、指導學生學習難字“掛、怪”。
2、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教學過程 :
一、激情導入 ,揭示課題。
1、教師出示實物 —— 葫蘆,讓學生認一認,這是什么?葫蘆可以作中藥,能治病。
2、今天我們學習一個跟葫蘆有關的寓言故事。教師板書課題,請同學們讀一讀,糾正讀音:蘆:字音是l*,第二聲。讀“葫蘆”一詞時,是輕聲,跟著老師再讀。
二、學習本課生字和詞語。
1、讓學生自己讀課文,邊讀邊標出生字,畫出新詞。借助漢語拼音讀一讀。
2、同桌開展相互間的學習。
(1)打開課后的生字表,分別讀一讀,如果讀得不正確,進行糾正,還可以借助工具書查一查,讀準字音。
(2)兩個人讀一讀畫的新詞,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詞義,利用工具書查一查,看看解釋。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讓學生讀一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葫 蘆 掛 些 怕 盯 鄰 居 治 奇 怪
在讀生字的過程中,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糾正。
(2)看投影,讀詞語。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讀,再指名讀。
葫蘆 一些 掛著 雪白 鄰居 奇怪 治一治 自言自語
(3)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蘆:上面是“草”字頭,下面的“戶”字第一筆是點,注意與“盧”字區分,“蘆”在“葫蘆”一詞中讀輕聲。
盯:左右結構,部首是“目”字旁,右邊是“丁”字。這是一個左形右聲的形聲字,表示目不轉睛地看。
怪:這是左右結構的字,右上是“又”字,下面是“土”字,注意與“經”字區分。
掛:第六筆是橫,不是豎,兩個“土”字上下排著。
些:上下結構,上面的筆順是:豎 橫 豎 提 撇 豎彎鉤
動手書空。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4)理解詞意
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利用工具書查一查。
賽過: 勝過。本課指種葫蘆的人希望葫蘆長得比南瓜還要大。
掛: 本課是結(ji5)的意思。
蚜蟲:昆蟲,身體卵圓形,綠色,黃色或棕色,腹部大。吸取植物的汁液,是農作物的害蟲。俗稱:膩蟲。
奇怪:納悶,不理解。
三、讀課文,看插圖,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讓學生自己練習讀課文,要做到正確和流利。
2、同桌之間進行互查。
3、與小組成員一起看插圖,說說畫面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而后練習讀書。
4、教師檢查學生讀書情況。
(1)指名讀書,大家進行評價。
(2)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課文講的是一個人種葫蘆的事。這個人不知道葉子和葫蘆的關系,他只注意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他不管,鄰居勸他,他也不聽,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來越多,小葫蘆也都落了。
四、指導學生進行書寫。
1、讓學生觀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寫。
2、教師讓學生進行板演,進行評價。
五、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提出不懂的問題。
附:板書設計 :
7
蘆 盯 掛 怪 些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認真觀察畫面,看懂圖意,理解課文內容。
2、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系。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并且懂得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而受損失的道理。
3、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看懂圖意,理解課文內容。
2、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系。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并且懂得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而受損失的道理。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
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系。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并且懂得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而受損失的道理。
教學過程 :
一、復習鞏固
1、讓學生結合生字表自己讀讀生字
2、看投影,讀詞語。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讀,再指名讀。
葫蘆 一些 掛著 雪白 鄰居 奇怪 治一治 自言自語
二、學習課文
1、教師范讀,讓學生在文中標出自然段。
2、教師出示課文內容的插圖,學生一邊看插圖一邊讀課文,圖文對照,看哪段文字描述了哪幅圖的內容。與同桌練習說一說。
3、逐段學習課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其他同學一邊讀課文一邊標出共有幾句話。
(2)讓學生說一說每句話的意思,談一談讀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講有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葫蘆藤上長了葉子,開了花,結了小葫蘆,他非常高興。
(3)教師強調兩點:
A.第一句中的葫蘆是指一種植物,課題中的葫蘆指的是葫蘆的果實。
B.讓學生觀察畫面,結合第二句中作者在描寫時用到的幾個詞語談自己的體會:細長的葫蘆藤、綠色的葉子、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這說明葫蘆長得很好。板書:長滿綠色的葉子
(4)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結合語言文字體會那個人高興的心情,“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讀出那個人喜愛小葫蘆的語氣。
讓學生自己練習,而后指名讀,大家進行評價。
第二自然段:
(1)小聲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這個自然段告訴我們什么?
講那個人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一點也不在乎,眼睛只盯著小葫蘆。
(2)讓學生在書中畫出那個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說的。而后練習讀一讀,談一談應讀出什么語氣。自己先思考,遇到問題與同桌商量商量。
(3)指名讓學生談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歸納:
“有幾個蚜蟲怕什么?”那個人滿不在乎,在讀書時要讀出滿不在乎的語氣。種葫蘆的人希望小葫蘆長得比南瓜還要大, 要讀出滿懷希望的語氣。
(5)讓學生練習讀,而后指名讀,進行評價。
(6)思考:同學們想一想葉子和葫蘆有什么關系?
學生們結合一些資料談自己的認識,而后教師再加以補充。葉子是植物營養器官之一,植物通過葉子吸收太陽光和二氧化碳,再與根部吸收水分和無機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成為植物的營養,葉子死了葫蘆也活不了。
第三自然段: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練習分角色朗讀,邊讀邊體會鄰居和種葫蘆的人的看法。
(2)進行交流:“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意思是: 種葫蘆的人認為葉子上的蟲根本不用治,為什么葉子上的蟲不用治呢?理由是:“。”讀這些語句時要讀出不以為然,自以為是的語氣。“。”要讀重些,是肯定的語氣。結合學生說的,板書:蚜蟲,不治)
鄰居的話要讀出誠懇的語氣,表示自己的建議。
(3)分角色朗讀,大家評議。
第四自然段:
(1)讓學生默讀,思考:葫蘆為什么掉了?板書:落了
(2)引導學生交流:葫蘆藤上先長葉子,再開花,最后結果實。小葫蘆開始長得很好,后來生了蚜蟲,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蚜蟲越長越多,最后小葫蘆一個個都落了。
(3)讓學生觀察畫面,結合畫面展開想象:那個人看到小葫蘆一個個都掉了想些什么?他會做些什么呢?
(4)指名讀這個自然段,教師小結: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再后悔。
三、布置作業
1、看圖說說每幅圖的意思。
2、在小組內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而后互評。
附: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
1、復習生字新詞。
2、引導學生參加討論,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
引導學生參加討論,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字詞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讓學生讀。
2、打開書,按照田字格規范書寫漢字,教師檢查,及時進行板演。
3、填空,再讀一讀。
( )的小花 ( )的蚜蟲
( )的葫蘆藤 ( )的小葫蘆
讓學生先自己練習填寫,然后再訂正,最后讀一讀。
( )的小花 雪白 美麗 可愛 紅艷艷
( )的蚜蟲 害人 討厭 可氣
( )的葫蘆藤 細長 美麗 綠色
( )的小葫蘆 可愛 綠色
二、朗讀練習。
1、讀句子: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有幾個蟲子不怕。
2、比較每組句子有什么不同?與同桌討論,而后進行交流。這兩組句子在表達上,意思是一樣的,不同之處是:每組中的第一句是反問句,第二句是陳述句,第一句所表達的意思比第二句更強烈些。
3、練習讀一讀。
4、以小組為單位,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而后互評。
5、想一想通過讀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再后悔。
三、發散思維練習。
請學生給這篇寓言故事續加結尾。
1、自己先練習。
2、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由各小組選出優勝者參與班級展示。
3、進行展示。
四、教師總結。
五、布置作業
1、讀書
2、預習下一課
《我要的是葫蘆》 篇10
教學目標:
1、在反復的指認和書寫中,學生能迅速無誤地讀出6個生字,并會寫8個字;
2、在反復的朗讀與領悟中,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了解故事寓意: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新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了解葉子和果實之間的關系,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
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習,使得他們更加容易理解課文內容;
2、朗讀感悟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教師宜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朗讀形式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3、導讀教學法,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自主學習課文;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在反復的指認和書寫中,學生能迅速無誤地讀出6個生字;
2、在反復的朗讀與領悟中,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了解故事寓意: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出示葫蘆圖片,大家見過這種植物么?它叫什么呢?
2、誰知道葫蘆是怎么長出來的呢?(師用自制小卡片展示葫蘆生長過程:長出葫蘆藤——長出綠葉——開出小花——結小葫蘆。)在演示的同時,教師口述葫蘆生長過程。
3、有一個人,他和我們一樣很喜歡葫蘆,可他種的小葫蘆還沒有長大,就全部掉了。。。。。。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4、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14課(師板書:14 我要的是葫蘆)生讀課題。
二、認讀生字
1、真不錯,老師還沒有教呢,大家就都認得“葫蘆”了,看樣子,大家一定預習得很好了,老師相信其他的生字,大家也一定會認會讀了。
2、出示生字卡片“葫”“蘆”“藤”“哇”“盯”“鄰”生試讀。
3、師教讀生字,并標注拼音,生跟讀。
4、生再讀生字(齊讀)。
5、師擦去生字拼音,學生再試讀。
6、學生開火車讀生字并組詞。
三、朗讀感悟
1、在學習生字的基礎上,生齊聲朗讀課文。
2、師范讀課文,生思考:這個人在干什么呢?他所做的事有成果么?
(這個人在在種葫蘆,他的葫蘆全部都掉了)
3、是啊,這個種葫蘆的人種葫蘆全部都掉了,可剛開始,小葫蘆長出來了么?
(長出來了)
4、你是從哪里知道葫蘆長出來了的呢?長出來的葫蘆又是什么樣子呢?(請在課文中找出你的答案)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5、生朗讀這幾句話,師指導朗讀。
(要讀出小葫蘆長出來帶給人們的喜悅心情,以及對小葫蘆的喜愛之情。)
6、從剛才我們所讀的這幾句話中,你能找出來小葫蘆生長的過程么?
(長出葫蘆藤——長出綠葉——開出小花——結小葫蘆。)
7、經過了“長出葫蘆藤——長出綠葉——開出小花——結小葫蘆”這樣的生長過程,小葫蘆應該越長越好,變成大葫蘆啊,是不是這個種葫蘆的人豐收了,收獲了很多的葫蘆呢?
(沒有。)
8、為什么呢?課文里告訴我們了么?
(“沒過幾天,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9、指導朗讀。
(要讀出小葫蘆掉落了,人們的傷心、失望和可惜。)
10、開始小葫蘆不是長的得很好么?可現在......全落了。這是為什么呢?
(“有一天,他看見葉子上爬著幾個蚜蟲,心里想,有幾個蟲子怕什么!......那個人感到很奇怪,他說:‘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11、指導朗讀,并體會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的區別。
“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有幾個蟲子不用怕。”
(帶有“?”和“!”的句子更能突現出種葫蘆的人對蚜蟲滿不在乎的態度。)
12、分角色朗讀這兩個自然段。
13、真可惜,小葫蘆都落了!這是不是種葫蘆的人的錯誤所導致的呢?我們一起再來看一看這個故事,看完以后,請大家告訴老師,這個種葫蘆的人錯了么?錯在哪里呢?
(種葫蘆的人錯了,他錯在:①他沒有聽鄰居的勸告;②他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
14、葉子都落了,小葫蘆也沒了,種葫蘆的人看見這個景象,會想什么呢?
(生可自由發言。)
五、小結
種葫蘆的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可惜小葫蘆這時小葫蘆已經沒有了。他的錯誤是:①他沒有聽鄰居的勸告;②他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同學們,你們想做這樣的人么?(不想。)那我們在做每一件事情時,都應該考慮到事物之間的聯系,并且多多虛心地聽取別人的意見。
六、作業布置
連線: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帶疑問的語氣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十分肯定的語氣
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平靜的語氣
有幾個蟲子不用怕。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在課堂上,通過教師教學,學生學會寫8個字,并且正確掌握這8個字的讀音、用這8個字組詞。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生齊讀課文,并回憶上節課所學習到的道理我們在做每一件事情時,都應該考慮到事物之間的聯系,并且多多虛心地聽取別人的意見。
二、學寫生字
1、生讀生字,正確掌握8個字的讀音。
2、出示生字“言”,你能用加一加、去一去、換一換的方法對這個生字進行加工嗎?
(可用加一加,言字加上單人旁組成信。)
3、師在田字格里范寫“言”。
4、生開火車組詞。
(例:寫信、送信、相信。)
5、出示“治”,并范寫,生開火車組詞。
(換一換,“治”字換成提手旁組成“抬”,組詞:抬水、抬頭。)
(換一換:“治”字換成女子旁組成“始”,組詞:開始、始終。)
(去一去,“治”字去掉三點水就是“臺”,組詞:中國臺灣、臺燈。)
6、出示“掛”,并范寫,生開火車組詞。
(“掛”字換成三點水是“洼”,山洼。)
(“掛”字換成單人旁是“佳”,佳品。)
7、出示“每”,并范寫,生開火車組詞。
(“每”字加上三點水組成“海”,大海。)
(加一加:“每”字加上豎心旁組成“悔”,后悔。)
(去一去:“每”字去掉臥人旁,就是母親的“母”。
8、出示“棵”,并范寫,生開火車組詞。
(換一換,“棵”字換成言字旁,組成“課”,上課。)
(換一換,“棵”字換成頁字旁,組成“顆”,一顆星。)
9、出示“哇”,并范寫,生開火車組詞。
10、出示“怪”,并范寫,生開火車組詞。
(去一去,“怪”字去掉豎心旁,就是“圣”,神圣。)
11、出示“慢”,并范寫,生開火車組詞。
(換一換,“慢”字換成三點水,就是“漫”,漫游。)
(換一換,“慢”字換成草子頭,就是“蔓”,藤蔓。)
三、學生隨堂練習書寫生字。
四、師巡視學生書寫生字,并加以個別指導。
三、作業布置
組詞:
慢( ) 怪( ) 哇( )洼( )娃( )
漫( ) 圣( ) 掛( )佳( )蛙( )
板書設計:
長出葫蘆藤
↓
長出綠葉
↓
開出小花 我們在做每一件事情時,都應該
我要的是葫蘆 ↓ 考慮到事物之間的聯系并且多
結小葫蘆 多虛心地聽取別人的意見。
↓
葉子生蚜蟲
↓
葫蘆全落了
一、聽了“同課異構”老師的教學展示,我學習到了很多組織教學的方法,也學習到很多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方法。在這節課的授課過程中,我嘗試運用了一些方法,如:全班一起念念小口訣;我的語調抑揚頓挫;用各種方法多多鼓勵孩子。這些方法確實起到一定的效果,能夠吸引一部分比較懶散的同學的注意力,也能激發一些同學的積極性。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繼續運用這些方法,并努力創造新的方法。
二、我們班的特點是:學生思考問題不是很積極,思想惰性比較大。在這節課上我嘗試了多多提出簡單的問題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并適時表揚他們,給予他們鼓勵,這樣的方法有一定的效果。
三、在這節課的識字寫字方面,我用了大量的時間,因為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如果一味地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比較枯燥、單調的,學生學習中會感到索然無味,產生厭學情緒。而且,在學生遇到形近字、同音字時更是容易被攪得一塌糊涂,經常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在寫作文時可能會錯字連篇。所以這節課教學時我采用了對生字進行加一加,去一去、換一換等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生字的同時對生字的結構進行分析,并和以前學過的漢字以及生活中見過的字進行比較,找出異同點,再結合組詞、說話等形式的練習讓學生發現形近字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從而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新字。但環節方面也是比較地單調,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注意多多變換模式,讓孩子們學得更加有勁。
《我要的是葫蘆》 篇11
一、教材簡析
《我要的是葫蘆》寫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因為沒有治葫蘆葉上的蚜蟲,所以他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課文的內容短小,蘊涵的哲理淺顯。
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會落呢?這是學生會質疑的問題,因此教學時可以以此為突破口,先學習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點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因為他不知道事物之間的密切聯系。抓住文中的人物語言朗讀體會,理解課文內容。把以讀促悟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品悟課文語句里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二、設計意圖:
以“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為基本理念。在設計中注重營造氛圍激發感情,讓學生在老師富有啟發的語言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在探究中發展自己。《課標》中對第一學段提出了“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的要求,設計中注重培養學生在自己的朗讀實踐中讀懂課文,積累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
三、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懂得事物之間的聯系。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積累詞匯和培養語感。
教學難點: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體會事物之間存在聯系。
五、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田字格、小葫蘆獎品(圖片)
六、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重點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體會種葫蘆人對小葫蘆的喜愛,了解故事的結果。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在學習課文的同時,認識生字:“葫、蘆、藤、哇、盯”,會寫“言、每、棵、哇、掛、慢”5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識字導入,揭示課題
1、(出示小葫蘆圖片)這是一個小葫蘆,這頭圓,這頭長,多可愛啊!喜歡嗎?板書“葫蘆”,讀讀這個詞,你發現了什么?指出“蘆”字單獨時讀第二聲,和“葫”交朋友時讀輕聲,齊讀“葫蘆”
2、那么這可愛的小葫蘆長在什么地方呢?有個人也很喜歡葫蘆,就種了一棵葫蘆,我們打開書去看看“我要的是葫蘆”(板書課題),自由讀課文。
二、看圖讀文,隨文識字
(一)體會葫蘆的可愛和種葫蘆人對葫蘆的喜愛之情。
1、讀完后,誰來說說葫蘆長在什么地方呀?板書:葫蘆藤。指導讀準后鼻音。
葫蘆藤是什么樣的呢?出示圖片:老師這兒有一棵葫蘆,葫蘆是一種植物。
出示一個小葫蘆:這是葫蘆,還是剛才說的一棵葫蘆嗎?對,是一個葫蘆。板書:棵,當說一種植物的時候,我們用上量詞:棵,所以它是木字旁。說說:一棵( )
2、看圖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藤、葉、花?還可以怎么說?
的葫蘆藤的葉子的花
3、文中是用怎樣優美的句子來描寫葫蘆的呢,找出讀一讀。
指名讀,出示句子: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
指導朗讀
4、是呀,這些小葫蘆就像一個個的小燈籠掛在葫蘆藤上,真有意思!(點擊“掛”),認識這位朋友嗎?老師這兒有個小葫蘆,請你把它掛到黑板上面。一生掛,注意他的動作(提示學生注意提手旁)
出示:圭,加偏旁,積累識字。(哇、娃……)
5、這么可愛的小葫蘆就是一個個掛上去的。喜歡葫蘆的那個人看到了,忍不住夸道: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出示齊讀)
點擊“哇”,哇是語氣詞,你能換上別的語氣詞嗎?
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多么可愛的小葫蘆( )!
6、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這句話寫出種葫蘆人對小葫蘆喜愛的心情,在第一自然段中還有一句話用他的行動表現了對小葫蘆的喜愛,找到了嗎?
交流出示: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你從這句話中看出什么了?理解“每天”,認識“每”的用法:那個人今天去,明天去,后天去,天天去,這就叫“每天”;你一本書,我一本書,我們兩人每人一本書……
指導朗讀:
那個人每天看到小葫蘆,都情不自禁地說——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那個人一天要去幾次,每次看到小葫蘆,都情不自禁地說——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那個人太喜歡了,他——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7、這么可愛的小葫蘆,真讓人喜愛。齊讀: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都要去看幾次。
8、課文里還有一處也寫出了那個人喜愛小葫蘆,你能找到嗎?默讀課文。
出示: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點擊“自言自語”,種葫蘆人在對誰說話?對自己說話就叫——叫自言自語。學著他的樣子,自己對自己說——自由練讀。
指名讀句子,評議,指導朗讀。齊讀。
(二)游戲情境,鞏固生字
細長的葫蘆藤上掛著幾個可愛的小葫蘆,(點擊課件:葫蘆變大了),看,我們的葫蘆長大了,想摘嗎?
1、認讀生字:葫、蘆、藤、哇、盯——指名讀,開火車,說說記字方法
2、猜謎語:領隊在前——
有眼不見燈火——
戴草帽的胡家人——
青蛙吃蟲張大嘴——
草房子——
3、指導書寫:言、每、棵、哇、掛、慢
重點指導:“每”的筆順
過渡:看到我們的小朋友收獲了這么多的小葫蘆,老師真高興。快來看看故事中的種葫蘆人他的收獲怎樣呢?
(三)學習課文結尾,了解故事結局。
1、指名說說故事的結局。
出示: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地落了。
2、細細地品味這句話,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小葫蘆不是一下子掉落的,是慢慢地、一個一個地掉落的。)
指導朗讀:慢慢地、一個一個地
3、設疑:可愛的小葫蘆怎么會落呢?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了解葫蘆掉落的原因,懂得事物之間有聯系。
2、在有感情朗讀中,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教學過程:
一、直奔主題
在上節課的學習后,我們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可愛的小葫蘆怎么會落呢?我們一起來討論討論。
二、指導朗讀,感悟道理
(一)討論交流,認識到蚜蟲的危害。
1、自由讀課文,想想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會落?
2、交流:葫蘆的掉落是蚜蟲造成的。
了解蚜蟲的危害,只要知道蚜蟲吸食植物莖葉的汁,植物的綠葉就像人的嘴和鼻子,負責植物的呼吸,綠葉受到了傷害,植物就像人不能呼吸,不能健康生長,最后小葫蘆營養不夠就落了。
過渡:這小小的蚜蟲危害這么大,看來要治一治。種葫蘆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小葫蘆,那他有沒有發現蚜蟲呢?
(二)探究句子,感悟原因。
小組合作學習第二、三段:
出示思考題:1、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種葫蘆的人是怎么做的?
2、說說小葫蘆為什么會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3、小組練讀種葫蘆的人與鄰居的話,看誰讀得最好。
交流匯報學習情況:
1、指名回答
2、隨機指導朗讀
⑴ 那個人眼睛只盯著小葫蘆,此時他心里會怎么想?理解:“盯著”“自言自語”,反復朗讀體會此時種葫蘆人的高興心情。
生:他心里想我的葫蘆長得多好呀。
生:我的葫蘆又長大了一些了,你快長吧。
生:他想我很快就可以收到這么多葫蘆了。
⑵ 鄰居提醒他要治一治葉子上的蚜蟲,他卻不以為然滿不在乎。這時他心里又想些什么?
生:他想我不要葉子,要的是葫蘆,所以葉子有蟲沒關系。
生:葉子跟葫蘆沒關系,我要的是葫蘆。
生:我要葫蘆又不要葉子,葉子上有蟲有什么關系。
⑶ 角色朗讀(鄰居:勸說,種葫蘆的人:奇怪,不以為然)
3、補充:(綠色加工廠)
(葉子是植物的營養器官之一,植物通過葉子吸收太陽光和二氧化碳,再與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成為植物的營養。)
4、填空,明白原因:
因為葉子出了( ),葉子被蟲( )就( ),沒有葉子,不能把充足的養料送給小葫蘆,小葫蘆缺( )所以都( )。
齊讀第四段
1、種葫蘆的人見到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么?
2、學了這個故事讓你明白了什么?
四、拓展練習,發展語言
1、假如讓你來勸說那個種葫蘆的人,你將怎么樣來說服他呢?
2、讀編故事: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顆葫蘆……
五、回歸課題,總結延伸
今天大家又學到了新的知識,明白了葉子與果實的關系。其實在大自然中到處都蘊藏著知識和智慧的寶藏。只要你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多看課外書,你們會有更精彩的發現。
《我要的是葫蘆》 篇12
激趣導入
播放葫蘆絲音樂視頻
同學們!上課之前讓我們一起放松一下吧!來欣賞一種樂器的演奏。你們有誰知道這是什么樂器嗎? 葫蘆絲發出的聲音優美,剛才你們有誰注意到了葫蘆絲主要是用什么東西做的?對了!葫蘆(板書)老師告訴大家,葫蘆不僅能做成樂器,還能吃、,還能吃、做成舀水的瓢、還能做藥材呢?你們想要它嗎?不僅你們想古時候有個人更想呢?他總是說“我要的是葫蘆”(板書:我要的是)
齊讀課題
摘葫蘆游戲(cai)
看到你們這么想要葫蘆,接下來老師就帶你們去葫蘆果園里,只要你們能把葫蘆身上的生字詞讀準了,就能摘到一個小葫蘆娃哦!
一、學習新課
比較兩幅圖,找出不同點
剛才大家表現得很出色,接下來老師就要考考誰的眼力最好了。看看兩幅圖,有什么不同?
表情:一個是面帶微笑,一個是滿臉驚訝
葉子:綠綠的葉子;枯黃的葉子,帶有小孔
葫蘆:掛在藤上;落在地上
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說得也很好,那看了這兩幅圖后你們想說些什么,有什么疑問呢?(副板書疑問)
合作交流,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 自由讀文,思考剛才的問題
(2) 口頭回答課文主要內容
學習第一自然段
師:老師這兒有兩句話,同學們更喜歡哪句?自己先讀一讀。
(出示:1、葫蘆藤上長了綠葉,開出了幾朵小花。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
生:我更喜歡第2句。
生:我也覺得第2句更好聽。
師:同學們找一找,第2句比第1句多了哪些詞語?用▲在書上標劃出來。
生:第2句多出了三個詞:細長的、滿、雪白的
師:同學們再讀一讀,你最喜歡哪個詞?為什么?
生:我更喜歡“雪白的”這個詞。因為“雪白的”這個詞讓我想起了下雪,我喜歡下雪,下雪很美,可以打雪仗。另外“雪白的”這個詞很好聽,它寫出了小花的顏色很美。
師:是啊,雪白的東西給我們的感覺是很好的,你會說“雪白的”什么?
生:雪白的衣服。
生:雪白的牙齒。
生:雪白的羽毛。
生:我更喜歡“長滿”這個詞。“滿”的意思是“很多”。“長滿”是說小葫蘆的葉子長得很多。
生:我更喜歡“滿”這個詞,“滿”字是說葉子長得很茂密,說明葉子長得很可愛。
生:我覺得“細長的”這個詞很好,寫出了葫蘆藤又細又長的樣子。
生:我覺得“細長的”這個詞會讓我想起毛線,還會想起繩子,我喜歡用毛線做手工,所以我喜歡“細長”這個詞。
師:那么你會說“細長的”什么?
生:細長的頭發。
生:細長的樹根。
生:細長的彩帶。
師:看來同學們真是各有所愛,而且體會得很好。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有感情地讀一讀這句話。
齊讀第1段
① 問:葫蘆長得怎么樣?從哪句話看出來的?
課件 出示句子: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 齊讀
老師這里還有一句,出示:葫蘆藤上長了綠葉,開出了幾朵小花。
比較:你喜歡哪句?為什么?
第1句比第2句多了哪些詞語,找出來:細長的 、滿、雪白的
問:你最喜歡哪個詞,為什么?
詞語運用訓練:你還會說“雪白的”什么?“細長的”什么
“滿”說明枝葉茂盛
小結:看來大家是各有所愛,說得都很不錯,現在大家一起有感情的讀讀這句話吧!
② 剛才大家讀得很投入,現在看誰聽得更投入,請閉上眼睛,聽老師讀: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問:剛才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
哪個字看出葫蘆很可愛?“掛”在風中搖動,一上一下,很可愛。
看到這么可愛的葫蘆,種葫蘆的人心情怎么樣?(得意、喜悅)
現在請大家用喜悅的心情讀出葫蘆的可愛和種葫蘆的人的得意吧!
1、 這么可愛的小葫蘆最后怎么樣了呢?齊讀最后一段
2、 同學們很會讀書,老師也想讀讀這一段,(師讀生評)
老師讀得還可以嗎?哪些地方不夠好,是的!老師沒有把種葫蘆人的傷心、失望感情讀出來,接下來老師和你們一起再好好的把這一段讀讀
3、再讀課文
小葫蘆為什么一個一個都落了呢?我們到2、3段找答案吧!
學習2、3段
⑴讀2自然段,問:葉子上長了蚜蟲,種葫蘆的人怎么想的?
出示:有幾個蟲子怕什么!他認為: 有幾個蟲子不用怕
該怎么讀?(不在乎)誰來試試 讀句子:點名讀——齊讀
⑵他一點都不在乎蚜蟲,只在乎葫蘆,他怎樣看他的小葫蘆的呢?來來表演表演
你為什么這樣看呢? “盯”
那個人盯著葫蘆說了什么?大家來扮演種葫蘆的人來齊讀那句話
我想采訪你們了,你剛才體會到種葫蘆的人心情怎么樣?(著急、盼望快長大)
這句話是種葫蘆的人對誰說的呢?從哪里知道的?“自言自語”就是自己對自己說話。
說話訓練:有時候老師改作業的時候找不到紅鋼筆了,就會邊找邊自言自語的說:“到哪里去了,明明就是放這里的!”你們有這樣的自言自語的時候嗎?跟大家說說。學習第4自然段 師:(拿出一個小葫蘆)那個人是怎樣看著他的小葫蘆的?
生:(做出一動不動的樣子)看著小葫蘆。
師:你為什么這樣看呢
生:書上說那個人盯著小葫蘆,所以要一動不動地看。“盯”就是一動不動地看。
師:是啊,上課時,同學們都盯著黑板。那個人盯著小葫蘆說了什么?
生:(齊讀):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師:老師這兒有一個小葫蘆,誰來表演一下?
生:(盯著小葫蘆)說……
師:你現在的心情怎樣?
生:我很急,希望我的小葫蘆快快長大。
師:那么你會怎樣讀這句話?(指導朗讀)
……
師:這句話是種葫蘆的人對誰說的?
生:對葫蘆說的。
生:對自己說的。
師:你從哪知道的呢?……
師:這種自己對自己說話,我們稱為“自言自語”,老師就曾有過這樣的體會:有一次,我的筆不見了,我自言自語地說:我明明放在桌上的,怎么一會兒功夫就不見了?同學們,你們是否也有過這樣的體會?
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紛紛應用“自言自語”說出自己的經歷)
⑶ 種葫蘆的人這樣自言自語被一個鄰居看見了,他們說了些什么呢?請男同學讀種葫蘆的人的話,女同學讀鄰居的話,作者的我來讀。
指導讀:從鄰居的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鄰居心情如何?(著急)鄰居勸他,他又是怎么想的呢?(驚訝、不明白、滿不在乎)
所以大家在讀的時候要注意體會說話人的心理,哪兩個人愿意來演這兩個人物。分角色讀
他們倆都讀得很生動,我這還有兩句話,誰想來讀讀
出示: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讀兩句話。哪句話更能體現他感到奇怪的心情?點名讀——齊讀。
問:那么葉子上的蟲子到底要不要治呢?
播放葉子光合作用的視頻。
小結:植物的葉子是吸收陽光和養料用的。葉子長得好,才能結出果實好。可是種葫蘆的人不懂,鄰居勸他他又不聽,還一幅滿不在乎的樣子,他這樣能種出葫蘆嗎?
三、拓展結課
◆小葫蘆開始長得多好呀,后來都落了多可惜呀!種葫蘆的人會怎么想?(怨自己不聽勸告不治蟲子。)
◆以后再種葫蘆怎么辦呢?(知道葉子和果實的關系,既要葫蘆又要葉子。)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事與事之間是有聯系的,看問題不要看一方面、要全面。)
讀全文(配樂)
小結:通過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葉子和果實是有關系的。生活中事與事之間有聯系,大家要做個會全面的人才不會犯這個種葫蘆的人這樣的錯誤!
下課后大家可以演演這個故事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
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懂得葉和葫蘆的關系。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份禮物,出示葫蘆,小朋友,你們見過葫蘆嗎?能把你知道的有關知識說給大家聽嗎?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葫蘆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蘆》小朋友們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么了?
二、看圖
那么我們就先來看看故事中的葫蘆,先看第一幅圖,請小朋友認真觀察,哪個小朋友能說說這幅圖?下面請小朋友再看一幅圖,出示第二幅圖,看看你發現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樣?
三、說話:
1、你發現兩幅圖有什么不一樣?
(1)、人的表情不一樣:一是面帶微笑,一是滿臉驚訝。
(2)、葫蘆的葉子不一樣:一是綠綠的葉子,一是枯黃的葉子,有的還有小孔。
(3)、葫蘆不一樣:一是掛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這兩幅圖,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個大問號產生了呢?(學生發表意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故事。學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三、朗讀感悟
1、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找出描寫這兩幅圖的段落。
2、描寫第一幅圖的是哪個自然段呀?師范讀第一自然段。學生說說自已聽了以后的感受。
3、你覺得哪些詞寫得很好,讓人一讀就感到葫蘆長得很美?(細長、長滿、雪白的、小葫蘆)小葫蘆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個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4、哪個小朋友能把小葫蘆讀得更美更漂亮?讓人一聽就喜歡上它。指名用自已喜歡的方式讀第一段。其它同學評。他就把描寫葫蘆美的詞讀得很優美。還有哪個小朋友能讀得更美呢?
5、小朋友你們想當小老師嗎?下面請把你的同桌當作小老師美美地讀給他小老師聽一聽。
6、這么美的小葫蘆,最后變成什么樣子了呢?請在課文中找一找這些句子。齊讀最后一段。出示圖:多可惜呀!
7、小葫蘆怎么會變成這樣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請小朋友讀課文2、3自然段從故事中找答案。學生自由說。
8、男女生分角色朗讀。
9、讀讀下面兩句話,猜猜這個種葫蘆人的想法?
有幾個蟲子怕什么!他認為:———(了解蚜蟲,并進行指導朗讀)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他想的是:———
小朋友認為他想得對不對,大家討論一下葉子上的蟲到底用治不用?小組討論匯報。
10、指名分角色朗讀對話并指導,小組學生分角色,老師和學生合作讀。
四、課堂擴展
1、想象那個人看到小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么?
2、一棵葫蘆從發芽到成熟,還會遇到哪些危害,還需要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續編故事)并把第二年他又種的葫蘆畫下來。看誰想得好,畫得好。
4、學了這節課你懂得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5、請小朋友課后把自已又編的這個故事講給自已的爸爸媽媽聽。
跟著老師再讀。
二、學習本課生字和詞語。
1、讓學生自己讀課文,邊讀邊標出生字,畫出新詞。借助漢語拼音讀一讀。
2、同桌開展相互間的學習。
(1)打開課后的生字表,分別讀一讀,如果讀得不正確,進行糾正,還可以借助工具書查一查,讀準字音。
(2)兩個人讀一讀畫的新詞,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詞義,利用工具書查一查,看看解釋。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讓學生讀一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葫蘆掛些怕盯鄰居治奇怪
在讀生字的過程中,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糾正。
(2)看投影,讀詞語。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讀,再指名讀。
葫蘆一些掛著雪白鄰居奇怪治一治自言自語
(3)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蘆:上面是“草”字頭,下面的“戶”字第一筆是點,注意與“盧”字區分,“蘆”在“葫蘆”一詞中讀輕聲。
盯:左右結構,部首是“目”字旁,右邊是“丁”字。這是一個左形右聲的形聲字,表示目不轉睛地看。
怪:這是左右結構的字,右上是“又”字,下面是“土”字,注意與“經”字區分。
掛:第六筆是橫,不是豎,兩個“土”字上下排著。
些:上下結構,上面的筆順是:豎橫豎提撇豎彎鉤
動手書空。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4)理解詞意
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利用工具書查一查。
賽過: 勝過。本課指種葫蘆的人希望葫蘆長得比南瓜還要大。
掛: 本課是結(ji5)的意思。
蚜蟲:昆蟲,身體卵圓形,綠色,黃色或棕色,腹部大。吸取植物的汁液,是農作物的害蟲。俗稱:膩蟲。
奇怪:納悶,不理解。
三、讀課文,看插圖,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讓學生自己練習讀課文,要做到正確和流利。
2、同桌之間進行互查。
3、與小組成員一起看插圖,說說畫面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而后練習讀書。
4、教師檢查學生讀書情況。
(1)指名讀書,大家進行評價。
(2)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課文講的是一個人種葫蘆的事。這個人不知道葉子和葫蘆的關系,他只注意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他不管,鄰居勸他,他也不聽,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來越多,小葫蘆也都落了。
四、指導學生進行書寫。
1、讓學生觀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寫。
2、教師讓學生進行板演,進行評價。
五、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提出不懂的問題。
附:板書設計:
7 我要的是葫蘆
蘆 盯 掛 怪 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