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版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
板書設計
細胞
顯微鏡 細胞的樣子
課堂檢測六、學習小結:
第二課 我從哪里來教材簡析:“我從哪里來”這個內容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但他們對生命起源的知識又了解的少,而且對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也僅僅只是有簡單的初步的感性認識, 又許多問題想要解決,“我從哪里來”就是學生常問道的一個問題。這節課就是要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了解簡單的生命科學知識,使學生初步了解胎兒在母體中的生長過程,通過實際體驗,感悟媽媽孕育自己的辛苦,懂得珍愛,感恩父母。學習目標:1. 通過學習活動,指導學生能從“為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學會主動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2. 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愿意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3. 通過引導學生體驗活動,了解母親的辛苦感悟親情,向學生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和親情教育。4. 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學習重點:學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學習活動。學習難點:學生體驗活動的學習指導,了解母親的辛苦,感悟親情、珍愛生命的學習活動。學習準備:學生準備:學生課前多方面搜集關于人類生長、繁殖的資料,如圖書館查閱資料、對母親、專家、醫生等訪問、上網查詢等獲得的文字、圖片相關資料。學生從小到長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體驗活動用)。教師準備:課前多方面搜集關于人類生長、繁殖的資料,相關課件。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二次修改一、導入新課:教師與學生談話,創設學習情景,展示《西游記》孫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導學生互相看看從小到大的照片,猜測“他是誰”的游戲,引導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產生想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的想法,激發學生求知欲、學習興趣,引入本次學習活動內容。二、學習新課:指導學生進行交流課前搜集獲得的信息學習活動。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交流課前搜集關于人類生命怎么來的資料,教師巡視學生小組學習活動,指導學生互相鼓勵、加強交流,積極肯定其他同學的發現,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觀點發現。教師展示圖片、課件,下發資料卡片,引導學生認識人類生命的起源,使學生科學直觀的認識生命從哪里來:“因為我們的父母相愛,因此他們結婚了。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充分結合后,在母親的子宮里形成了一個受精卵,經過將近十個月的時間,受精卵在這段時間不斷發育,最終形成了小寶寶,在醫生幫助下,子宮收縮,小寶寶送出體外,我們來到人間。”教師語言結合圖片,語言力求通俗易懂,易與兒童接受。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進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問題,教師給學生方法上指導,引導學生多交流、勤思考,對產生問題的解決方法:如進一步查閱資料等。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將沙袋放置腹前,體驗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引導學生課前了解交流母親懷孕時的心情感受和身體感受,如吃飯嘔吐等向學生進行珍愛生命、關愛母親的親情教育。指導設計制作一份生命手冊,內容涉及從新的生命的誕生開始,到現如今自身的體征變化。啟發學生對自己的生命手冊要進行多方面的設計,如顏色、花邊、圖案等,三、拓展延伸:教師引導學生選擇完善自己設計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冊,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課后進一步調查研究,延伸課后學習活動。1、學生與教師談話,觀看《西游記》孫悟空出世片段,或進行猜測“他是誰”的游戲,提出探究性問題,產生想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的想法,激發自身求知欲、學習興趣,了解本次學習活動內容。2、學生進行交流課前搜集獲得的信息學習活動。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思考交流課前搜集關于人類生命怎么來的資料,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活動,互相鼓勵、加強交流,積極肯定其他同學的發現,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觀點發現。學生認識教師展示的圖片、課件,學習教師下發的資料卡片,認識人類生命的起源,科學直觀的認識生命從哪里來。進一步激發學生自身對于生命科學的好奇心,增強問題意識,進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問題,結合教師給予的方法指導,多交流、勤思考,學習產生問題的解決方法。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體驗活動:將沙袋放置腹前,體驗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交流課前對母親懷孕時的心情感受和身體感受的了解,進行珍愛生命、關愛母親的親情教育學習活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設計制作一份生命手冊。3、學生進一步選擇完善自己設計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冊,激發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課后進一步調查研究的學習愿望,延伸課后學習活動。通過學生與教師交流談話,游戲、學生熟悉的電視劇導入課題研究學習活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出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了解本課學習內容。生命世界對每一個學生都有著神秘感,通過搜集信息——交流信息——游戲體驗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胎兒的發育、形成過程,體驗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感受母子親情,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引導學生將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讓學生初步了解一些簡單的生命科學知識如:人是胎生的,胎兒在母體中是倒立的等。學生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不同,獲取的信息也不同,這樣,讓他們在交流中學習,在交流中進步,利于培養他們樂于與人交流的態度。通過資料卡,學生自主學習,規范學生對“人的生育方式”的認識。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掌握胎兒的發育過程進一步了解胎兒的形成及發育過程。這樣通過課前搜集——課上交流——規范認識的過程,學生就能很容易地解決自己的問題了,同時還培養了他們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好奇心是科學學習的起點。對于神奇的生命世界,學生心中肯定會有很多個“為什么”,這一活動就是要讓學生把這些問題說出來,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這個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游戲體驗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由此產生對母親更加感激的情感。通過體驗身體負重狀態的行動感受,親身體驗到媽媽懷胎的辛苦,從而讓他們產生一種感謝媽媽的情感。設計制作一份生命手冊。讓學生將通過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再度獲取的科學知識以及經歷游戲體驗后的感悟,動手整理下來,形成一份生命手冊,以記錄自己的成長歷程。啟發學生對自己的生命手冊要進行多方面的設計,如顏色、花邊、圖案等,讓生命手冊既美觀又豐富,這樣在培養學生整理資料能力的基礎上,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進一步積累材料,豐富自己的生命手冊,目的是引導學生課外多方面去獲取信息,將各種信息及時記錄在自己的生命手冊里,從而加深學生對生命問題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通過各種途徑搜集信息是學習科學的一種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