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地震教學設計
(1)地震前地下水、動物、天氣都會出現異常現象。(課件展示)
(2)除了觀察地震前兆,還有先進的測震儀對地震進行預測。
(課件展示)公元132年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預報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比歐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現在,人們預測地震的儀器越來越先進,日本發明制造的測震儀能在地震發生1分鐘前測出,但是1分鐘是何等的短暫!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科學學習中能夠做有心人,爭取在不遠的將來,讓預測地震就像天氣預報那樣平常、準確。
②正確避震
既然地震的發生不可避免,當地震發生時我們該怎樣做呢?
學生匯報。
當地震發生時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著、冷靜,然后再迅速的進行自救。
(四)拓展活動
進行避震演習,教給學生緊急避震常識。
板書設計:
地震
形成?
預測?
自救
教學反思
《地震》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收集有關地震的資料;能夠模擬地震的形成。
2、知道地震是地球內力作用的結果;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
難點:知道地震是地球內力作用的結果。
三、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收集地震的有關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觀看“地震”的現場圖片。
2、提問:剛才你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現象?
(二)探究新知
1、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1)談話:我們先來研究地震是怎樣形成的。你認為地震是怎樣形成的,說說你的想法(學生試答)。
(2)小組討論: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3)全班交流、小結
(4)出示課件:做實驗,用筷子模擬構造地震。
(5)總結地震形成的原因
2、當地震發生前,有什么前兆?
震前動物有預兆,大貓銜著小貓跑,牛羊螺馬不進圈。鳥雀驚飛不回巢,兔子豎耳蹦又撞,魚兒驚慌水面跳,雞飛上樹豬亂拱,鴨不下水狗狂叫。
3、討論:如果遇到地震時,你該如何保護自己呢?
講述:當地震發生時,首選的是想辦法離開高樓大廈,到相對空曠的地方——逃生;第二,如果在房子里出不去,要拉掉電閘、關好煤氣以防起火,躲藏到衛生間或有一定支撐力的物體如桌子、床的下面——躲藏等等。
4、討論:我們在地震發生時如何自救?
講述:當地震發生時,有十幾秒的可以逃生的機會,如果你處在低樓層,確保自已能在 這十幾秒的時間里跑到空曠地,那么你就趕快跑吧,如果樓層太高,就可以躲在床下、桌子下等。一定不要慌,也不要放棄,耐心的等待營救人員的救助。
五、拓展活動
了解地震后形成的景觀
六、 布置作業
制作一期關于地震的《預防地震》的手抄報
五年級下冊《地震》
教學流程 素材說明
一、 導入新課
1、 欣賞圖片
2、 淺談對地震的了解
出示地震后的圖片
二、 探究新知
1、 交流搜集到的地震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