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科學第四單元教案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2、示圖介紹“沉淀”、“過濾”的方法,開展分組實驗:要求學生用自己課前制作的簡易過濾裝置做凈化污水的實驗。
3、提問:比較凈化前后的水,有什么區別?經過沉淀和過濾,原來的污水達到自來水的潔凈程度了嗎?
學生匯報
4、講述:淡水在自來水廠中除了沉淀和過濾之外,還要加入藥物進行滅菌處理。這樣才能符合我們使用的標準。
三、污染源的討論
1、提問:水的污染源可能來自哪兒?
學生匯報,完成網狀圖。
2、小結:
水的污染源可能來自農業的殺蟲劑、肥料等,可能來自工業的廢水、油污等,可能來自家庭的洗滌劑、人的排泄物,也可能來自動物的尸體等。由此可見,水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污水最終會流向河流、湖泊,我們的日常生活污水,最終會影響整個水環境。
那么,如何讓我們每天排出的那么多臟水不給水體“添麻煩”呢?建造污水處理廠就是最主要的措施。
四、污水的處理
1、學生自行閱讀教材中的污水處理圖。
2、提問:污水處理一般要經過哪幾道程序?在每一個環節當中,污水得到了怎樣的處理?使用的是什么方法?
學生思考、匯報
3、歸納,小結:污水的處理是復雜的,一般要通過三種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學方法)獲得凈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一種叫“格柵“的裝置分離水中的雜物和較大的顆粒,雜物有塑料袋、菜葉雜草等;生物方法是通過細菌分解水中的污物,生物方法是污水處理的核心。化學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學藥劑一氯,通過它來有效殺滅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污水經過處理,一般可以無害地回歸環境,還有一些污水經過處理后,還是不能作為飲用水,只能作其他用途。因此,我們要特別加強對飲用水源的保護,飲用水是否潔凈直接影響人的身體健康。
板書設計:
7、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引起的。
過程與方法:
1、調查家鄉水環境污染和治理情況。
2、學習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增強保護家鄉水環境的責任感。
2、水污染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
【教學重點】調查家鄉水環境污染和治理情況。
【教學難點】學習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學準備】
1、教師課前實地踏勘家鄉可供學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選定地點。
2、有關家鄉水域狀況的錄像或照片。
3、采集水樣的瓶子,放大鏡或顯微鏡。
【教學過程】
一、制訂計劃:
1、談話導入:
家鄉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沒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鄉的環境狀況,就要去實地考察,考察是科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這一次,我們將一起到去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地點就定在。
2、討論:考察前我們應做些什么呢?考察時要注意什么?(確立考察主題,設計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組討論制訂考察計劃。
可參考教材84面的樣稿。
二、實地考察:
1、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取樣。考察地點宜離學校較近。考察過程強調紀律。
2、考察時先看水域周圍是什么樣的環境,有沒有廢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顏色怎樣,水里有沒有動植物,水面有沒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樣,帶回學校進行檢驗觀察。
3、對采回的水樣進一步觀察。
(1)把水樣靜置一段時間后,看有沒有雜質沉淀下來,雜質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