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圓》教學目標與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鼓勵學生直接運用周長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如果補充這樣的習題要注意數據,不要使計算太繁雜。
練一練
第1題
本題是運用圓的周長、圓的直徑和圓的半徑之間的關系進行計算,可以讓學生獨立計算。其中已知周長計算直徑和半徑,部分學生可能會有困難,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
第3題
已知周長求直徑。答案:62.8÷3.14=20(米)
第4題
籬笆的長是圓周長的一半。先計算出圓周長,再除以2。
答案:3.14×6÷2=9.42(米)
第5題
本題要先量出直徑的長為2厘米,尋找出圓心后把圓畫完整,然后計算圓的周長。
答案:3.14×2=6.28(厘米)
實踐活動
本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運用圓的周長的有關知識解決問題。教師要根據學校周圍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測量計算活動,靈活處理問題。比如,除了教材上呈現的方法外,學生可以幾個人伸出手臂圍住大樹,然后通過測量每個人的雙臂伸開后的距離求出大樹的周長。如果部分學校周圍沒有合適的樹木,也可以用其他圓柱形的物體代替。
數學故事
這是一個有趣味的問題,兩只小螞蟻分別繞正方形和正方形的內切圓跑,如果速度一樣,誰能先繞完一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決定誰先回到a點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分析得出:因為兩只螞蟻的速度是一樣的,所以路程的長短決定了誰先回到a點,而甲螞蟻走的路程是正方形的周長,乙螞蟻走的路程是圓的周長,所以只要分別計算出正方形的周長和圓的周長即可。正方形的周長:10×4=40(厘米),圓的周長:10×3.14=31.4(厘米),31.4<40,所以乙螞蟻先回到a點。
數學閱讀教學目標
結合圓周率發展歷史的閱讀,體會人類對數學知識的不斷探索過程,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教材安排數學閱讀“圓周率的歷史”,目的是挖掘圓周率蘊涵的教育價值,讓學生了解自古以來人類對圓周率的研究歷程,領略與計算圓周率有關的方法(從測量—正多邊形逼近—近代的一些方法),以及的計算的價值(如計算值已成為評價電腦性能的最佳方法之一),從而了解數學的悠久歷史和人類對數學知識的不斷探索過程,感受數學的魅力,激發研究數學的興趣。同時,結合劉徽、祖沖之等數學家研究圓周率取得的成就的介紹,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時,可以將課內外相結合,課前鼓勵學生收集有關人類研究圓及圓周率的資料,并分小組把這些資料集中起來,按時間順序進行整理,然后分小組做成小報告。課上可以先組織全班交流各小組的成果,然后閱讀教材提供的資料。教材不僅僅提供了一些史實,更希望通過文字敘述展現人們探索圓周率的過程及方法的演變。
第一幅圖,說明由于輪子等的廣泛應用,人們自然想到了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系,由此使學生感受到許多數學問題都來源于生活。第一幅圖還介紹了最初的方法是測量,通過測量得到了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一定的關系,同時也指出了測量方法的局限性。
第二、三幅圖,分別介紹了古希臘的阿基米德和我國古代的劉徽想到的計算圓周率的方法。這兩個人的方法從本質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用正多邊形逼近圓,不同的是阿基米德的方法是從兩個方向同時逼近圓,而劉徽的方法是從一個方向逼近圓。這種正多邊形逼近圓的方法的介紹,也可能為后面學生探索圓的面積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