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學反思
基于對教材和學生的認真分析,本課我設定的三個教學目標: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
2、能正確讀寫比,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會求比值;
3、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不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比的意義;正確讀寫比;比各部分名稱;求比值。
教學難點確定為:理解比的意義;區分“比”的兩種情況—相差關系與倍數關系。
在教學時,首先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淘氣被北京奧組委推薦為2008年奧運會現場小記者需要上交照片),根據需要照片有大有小,課堂ppt展示照片的上(下)、左(右)、對角拉動時照片的變化效果讓學生親歷目睹照片變形或很像的過程,引發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猜測照片放大或縮小后像與不像與長、寬的變化規律有直接的關系。
接著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分組去探究照片a與b、c、d、e之間的長與寬的變化關系,給足學生時間和空間,反饋交流各種可能的情況,最后引導學生發現a、b、d三張照片的長都是寬的1.5倍,寬是長的 ,所以它們很像,讓學生親歷生活中最常見的實例明確了照片放大或縮小后像與不像的道理和根據:長和寬要按一定的比例進行擴大或縮小。通過對比、聯系1.5與 的得出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并讓學生閱讀課本50頁第1行初步了解“比的意義”——“兩個數相除又叫做這兩個數的比”,讓學生理解長與寬相除又叫做長與寬的比;寬與長相除又叫做寬與長的比,感知學習比的必要性。
接著通過兩個生活中的情境解決問題“比速度”——馬拉松選手和起自行車誰快以及“比單價”——哪個攤位的蘋果最便宜?通過學生的思索、探究,知道求速度就是求路程與時間相除,也就是路程與時間的比;求單價就是求總價與數量相除,也就是總價與數量的比;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初步感知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性。
再讓形式通過自學課本,掌握比的讀寫,了解并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以及求比值的方法和比的分數書寫形式。
知識來源于生活,學習知識本領也是為生活服務的。為了實現知識與拓展的目的,設計了以下幾方面的練習。
1、生活中的比。(這些例子完全來源于生活,讓學生著實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1)標準的籃球場長和寬的比是28 :15。
(2)我國國旗長和寬的比是3 :2。
(3)地球上海洋面積和陸地面積的比是:63 :27。
教學時出示題目的前半部分,讓學生估計是( )比( )。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特高。
(4)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
教學時故意設計為填空題,讓學生積極參與,老師歸納總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而商店買的按2 :5配比是符合大眾口味的比。
(5)你還能舉一些生活中的比嗎?
教學時給學生的舉列時間不多,但有個學生舉出的例子很有代表性:我們小時侯玩轉陀螺游戲的時候,比誰的陀螺轉的時間長。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契機,我抓住了,本想在后面教學時如果沒有學生提出來的話,我會作為補充“小知識”讓學生明確:各項比賽中出現的比,是比“相差關系”而不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比“倍數關系”,課堂達到了一個小高潮,效果很不錯。
2、讀出下面各比并求比值。
設計目的是通過各種類型的比,使學生知道比的前項、后項的呈現方式是多種的,比值可以是整數、分數、小數,單因時間問題,沒能按預設的計劃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