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圓》教材分析
(3)在解釋生活現象中體會圓的特征
認識圓以后,可以用圓的特征來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比如:套圈游戲時大家為什么喜歡站成圓形?又如:車輪為什么做成圓的?這主要是因為圓具有易滾動性,把車軸裝在圓心的位置,也是因為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這樣滾動起來就比較平穩。在這樣的情境中讓孩子充分感受和體會圓的本質特征。
(4)探討圓的軸對稱特點
圓除了上述特征外,它還具有對稱性,教材在這里第一次給出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例3主要是讓學生在給出的兩個圓內畫出對稱軸,從而發現圓也是一個軸對稱圖形,任意一條直徑所在的直線都是它的對稱軸, 它有無數條對稱軸。
“做一做”第1題,我們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將學過的軸對稱圖形和有幾條對稱軸列舉出來,引導孩子來整理知識,溝通這些知識之間的聯系,了解這些圖形之間的區別。
2、在測量活動中,探索圓周率的意義及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1)根據周長的意義測量圓的周長
教材首先創設了一個情境,通過讓學生思考自行車繞圓形花壇騎一圈大約有多少米,引出圓的周長的概念,從而明確“圍成圓一周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接著讓學生討論:如何來測量一個圓的周長呢?因為在三年級學生已經學過如何測量一個一般圖形的周長,因此這里老師可以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活動。學生可能會想到在圓上作一個標記,然后把圓形硬紙板在尺上滾動一周,測出它的周長;還有一種方法呢就是用線將圓圍繞一周,然后量出線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這兩種方法都滲透了“化曲為直”的思想。只是這兩種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要測量一個很大的湖的周長或者一個物體運動形成的圓的軌跡的長度就不是很現實,這樣就要引導學生去尋求更為一般化的方法。
(2)探究“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系,有什么關系”
這里可以引導孩子先大膽地進行猜想,包括進行類比。比如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邊長有關,是它邊長的4倍。那么圓的周長又與什么有關呢?到底存在什么樣的倍數關系呢?根據孩子的猜想,教師再來進行有效的引導,可以讓孩子課前剪幾個大小不同的圓,測量出圓的直徑,再用剛才的方法測出圓的周長,從而探索圓的直徑和周長之間的關系,初步得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個測量過程中呢可能會有誤差,有的學生可能得到三點一幾倍,有的可能得到三點二幾倍,個別的學生可能三倍還不到,這些都是正常的,我們要讓學生感受到測量中總是存在誤差的,沒有必要去回避這個東西。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測量次數多一些或者測量時更細心一點,使測量的誤差相對來說小一些。
(3)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得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在學生有了充分體驗的基礎上,教師再來介紹圓周率以及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在探索圓周率方面的杰出成就。我覺得只有孩子充分地去操作、去體驗,才會對圓周率的意義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圓周率理解以后,再讓孩子歸納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應該就比較容易了。
下面我們看64頁的例1。第一個問題是求花壇的周長,這可以根據公式直接求出來。而第二個問題則要先求出小自行車車輪的周長,再求它轉動的圈數。在例1教學后還可以補充一些變式練習,如已知圓的周長求直徑或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