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圓》教材分析
關(guān)于例題的教學,我個人認為應(yīng)該注意三點:①在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公式進行計算之前,最好先寫公式再計算,熟練掌握以后可以不寫。②π取兩位小數(shù)3.14,已作為一般數(shù)值處理,計算結(jié)果不必再用“≈”表示。但在判斷“周長是直徑的多少倍”時仍應(yīng)說“π倍”而不是“3.14倍”。③在計算圓的周長時,要根據(jù)“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鼓勵學生通過估算,來檢驗計算的結(jié)果是否合理。教師在自己出題的時候,計算盡可能不要太繁雜,主要是看孩子對這個知識是否理解。
(4)練習處理
練習十五的第5題,這道題的教學老師應(yīng)該讓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的“植樹問題”使學生明白,在一個封閉的圓上,分隔點的數(shù)目與分成的段數(shù)是相等的。第10題可以先用手指描一描,這個圖形的周長是指什么。然后再計算它的周長,通過對計算結(jié)果的分析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一個大半圓的長度等于兩個小半圓的長度之和?可以這樣想:因為圓的周長等于圓的直徑乘以圓周率,所以我們在比較兩個圓的長度的時候,我們只需要比較它們直徑的長度就可以了。而這題中大半圓的直徑恰好等于兩個小半圓直徑的長度之和,所以大半圓的長度就等于兩個小半圓的長度之和。
3、經(jīng)歷探索圓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體會“化曲為直”的思想
(1)在探索圓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體會“化曲為直”的思想和“極限“思想
教材首先提供了工人在圓形草坪上鋪設(shè)草皮這樣一個情景,提出“這個圓形草坪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圓面積的含義,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確計算圓面積的必要性。
那么這個圓的面積怎樣計算呢?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以前研究多邊形的面積的時候,都是采用轉(zhuǎn)化的方法。比如把三角形拼擺成平行四邊形,把平行四邊形轉(zhuǎn)化為長方形等等。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未知的圖形想辦法轉(zhuǎn)化為已知的圖形,那么圓應(yīng)該怎樣轉(zhuǎn)化呢?就是通過剪,把它拼擺成近似于我們已經(jīng)學過的圖形。
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按照教材上的圖,將圓16等分,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也可以將其中的一份再分一下,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這里面就體現(xiàn)了“化曲為直”的思想。如果有條件的話,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圓不斷細分,使學生看到,分的份數(shù)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拼成的圖形就越近似于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更好地體會一種“極限”的思想。
(2)重視學生的操作體驗和分析推導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操作體驗。可能有的老師認為事先的準備比較費時,學生的操作過程也要占用一定的時間,那么課堂上講一下也是一樣的。但是學生沒有操作體驗,看起來這個過程他好像懂了,其實對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就不會深刻。我在上這節(jié)課時發(fā)現(xiàn),學生體驗以后交流就非常的豐富,包括后面分析圖形與圖形關(guān)系的時候就比較容易理解。
同時,還要重視分析推導過程。教師要組織學生討論圓與轉(zhuǎn)化后的這個圖形的關(guān)系。認識到面積是不變的,再來觀察長方形的長與圓的周長、長方形的寬與圓的半徑之間的關(guān)系。認識了這些以后讓學生來推導、歸納圓面積的計算公式,這個過程一定要進行得充分。
(3)運用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較復雜的計算允許學生使用計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