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表面積》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內容:《圓柱的表面積》是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的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1、使學生理解圓柱表面積的含義,掌握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根據圓柱表面積和側面積的關系,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媒體:圓柱形物體、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重點: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推導。
準備:課前布置學生用紙片試做一個圓柱體。
教學過程:
一、交流做圓柱體的情況。
師:昨天老師布置你們做一個圓柱體,做起來了嗎?誰來介紹一下你是怎樣做的。
生1:我是先找一個圓柱體的茶葉罐,貼著底面剪了2個圓,然后再緊貼著側面剪下了一個長方形,最后用透明膠粘起來。
生2:我也先剪出兩個一樣大的圓,然后剪出一個長方形,開始怎么也做不出來,不是圓太大了就是太小了,后來不斷修整,總算做起來。
生3:我發現兩個圓要一樣大,長方形紙片的長與圓周長相等時很快就做起來。
師:這說明什么呢?
一生搶著說:“原來底面圓的周長等于長方形的長”。
二、探索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引入
師:這節課我們要研究怎樣計算圓柱的表面積。下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生:把圓切割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師用電腦演示過程)
師:圓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對圓柱的表面積公式推導有沒有啟示呢?你們打算怎么做?
生:把圓柱剪開,變成我們學過的圖形。
師:下面分小組探索圓柱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小組匯報
生1:我們小組把做的圓柱體展開后,發現圓柱體由2個相同的底面,和一個側面組成。側面展開是長方形,側面積=底面周長高。2個底面面積=兀r22。所以,圓柱表面積=底面周長高+兀r22 。
生2:我們小組同意他們的方法,我們還能用一個字母公式來表示:s圓柱=2兀rh+兀r22 。
師:還有不同方法嗎?
生3:我的方法是,s圓柱=2兀r(h+r)不知道行不行。我是從第2個同學公式中,運用乘法分配律轉化過來的。
師:這樣做的結果是一樣的,有什么道理呢?
(生陷入思考)
師:從公式看2個底面圓跑到哪去了呢?
一個學生恍然大悟,激動地說我知道,轉化成長方形了。大多數學生還沒領悟過來,他馬上到黑板畫草圖,在老師協助下完成。一畫完教室里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師:太不簡單了,這種方法可以說是數學上的一項偉大發現。連書本上都沒有,我要向更多的同學和老師介紹。
師:現在我們有兩種方法來計算圓柱的表面積,那么計算一個圓柱的表面積至少要知道什么條件呢?
生1:半徑或直徑和高。
生2:有周長和高也行。
生3:我發現已知周長和高,用第二種方法計算比較快。
師: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有很多特殊情況,同學們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
三、自學例3
師:注意思考:(1)這個圓柱形水桶,有什么不一樣,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2)什么叫“進一法”?什么情況下要運用進一法?
生1:這個水桶只有一個底面,不能多算成2個。
生2:“進一法”書上告訴我們,就是計算結果在求近似數時,沒滿4也要向前一位進一,就像昨天我們做圓柱體時,要留點“接頭”用膠水粘,接頭不能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