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方程、解方程和解決問題中學習方程 ——蘇教版(六上)“方程”單元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教科書(六上)第1頁的例1和“練一練”,“練習一”的第1-5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會列上述方程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為方程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
3.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自覺檢驗等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會列方程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如何指導學生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將現實問題抽象為方程。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導入:同學們,經調查,我們班大部分同學的年齡是12歲(虛歲),也可以通過推理推算出來,7歲入學,在學校學了五年,正好是12歲。老師今年是39歲,師在黑板上板書39和12。下面請同學比較一下老師和你的年齡,并用一句話把比較的結果說出來,注意啟發引導學生說出:“老師的年齡比我年齡的3倍還多3歲”,“老師的年齡比我年齡的4倍少9歲”。兩種說法都可以。接著問,明年呢?“老師的年齡比我年齡的3倍還多l歲”。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年齡話題引入,并訓練學生對兩數大小比較,為新課分析數量關系作理解鋪墊。把抽象的數量關系分析生活化,利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一、在現實問題情境中分析數量關系,列出方程,探索解方程的方法——教學例1
(一)在情境中分析數量關系.提出問題
1.師談話進入情境:孫悟空跟隨師父歷盡千辛萬苦從西天取來大量經書,藏在古城西安的大雁塔中。大雁塔和小雁塔是著名的古代建筑。(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圖片)這節課.我們先來研究一個與這兩處建筑高度有關的數學問題。(出示例1的一部分“西安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暫不出示所求的問題)
2.師讓生讀出這段文字并提問:誰比誰少22米?讓學生明白“大雁塔高度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比,少22米,可以把小雁塔高度的2倍看做一個整體。”
師進一步啟發:這句話清楚地說明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間的關系,請同學們用數量關系式表示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間的相等關系。
出示學生可能想到的等量關系式: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導學生觀察第一個等量關系式。師:經測量小雁塔高度是43米,你能利用這個關系式口答出大雁塔的高度嗎?學生口答,師板書:2×43-22=64(米)。
【設計意圖】運用數量關系直接求出高度,體會順向思維。既感受數量關系的價值,又為下面的逆向思維作出對比準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下面列方程時也要像這樣順向思維進行思考。
4.師:如果知道大雁塔的高度是64米,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小雁塔的高度是多少米?(出示“大雁塔高度是64米”和“小雁塔高度是多少米?”把例1補充完整。)
【設計意圖】在清楚數量關系的基礎上,學生已經把問題遷移到需要用逆向思維考慮解決的問題上。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突出解決問題是學生自己的學習需求,也為他們探索解答作出心理準備。
(二)根據等量關系布列方程,同時喚起有關方程的舊知
1.生觀察第一個等量關系式,師提問:在這個等量關系式中,這時哪個數量是已知的?哪個數量是我們去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