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比的意義》課堂實錄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青島版)第十一冊第三單元——《比的意義》。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通常是安排在小學的最后階段進行教學的,由于比與分數有密切聯系,把比的一些最基礎知識提前放在分數除法中教學,既加強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又可以為以后學習基本方面的知識以及比例的知識打下較好的基礎。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比的意義和比的基本性質。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現實的活動情境,為學業提供實踐、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間,進一步增加學生探索、體驗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中認知比的意義及比和分數、除法之間的關系,并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生分析
學生在已學過和掌握分數、除法的意義,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比的意義”。雖然學生在生活中也接觸到了一些“比”,但并不了解數學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內在聯系和區別。
設計理念
《新課標》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維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如何設計一種情境,更貼近于學生的生活與已有的知識呢?在數學中,教師將學生比較熟悉的、具有教育意義的話題引入,結合倍數關系、分數和除法關系,很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比的意義,并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活動,讓學生獲得數學猜想,掌握比的意義,比和分數、除法的關系,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都能夠在一個寬松、和諧、愉快地數學活動中,獲取新的知識,充分體現數學在身邊,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美的感受,更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比的意義,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會讀、會寫、會求比值。
2、理解并掌握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和綜合能力。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2、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演示,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內在聯系的邏輯之美,增強審美意識。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每周一,我們來到學校后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生:(齊說)升國旗。
師:是呀,五星紅旗是我們祖國的尊嚴和榮譽的象征,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為之感到驕傲和自豪。老師手中也有一面紅旗(出示紅旗),瞧,五星紅旗是如此的燦爛、如此的美麗,但你知道嗎?它還蘊藏著很多有趣的數學問題呢!你想了解它嗎?老師告訴你:它的長為3米,寬為2米,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呢?又如何解答?
生1:我能求出五星紅旗的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