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整理與練習(2)
一個圓錐的底面直徑5分米,高4分米,把它從頂點往下一刀切開,成為形狀相同的兩半,表面積增加多少平方分米?
有一個近似圓錐形的沙堆,底面直徑是6米,高1.8米,把這些沙子鋪在長100米、寬6米的跑道上,大約可以鋪多厚?(得數(shù)保留整厘米數(shù))
把一根10分米長的圓木截去2分米,表面積就減少12.56平方分米。這根圓木原來的體積是多少?
教學設計修改:
將教材上的第9題與補充的最后一題設計為對比題進行教學,教學思路如下:
1、出示第9題要求,讓學生理解題目要求。
2、猜測兩種卷法哪種體積比較大?
3、提供數(shù)據(jù):長12.56厘米,6.28厘米。男女生分工計算驗證。
4、如果將這題改為:沿著這個長方形紙的一邊旋轉(zhuǎn),那么沿著哪條邊旋轉(zhuǎn)得到的體積大一些?
5、學生猜測,分工計算驗證。
6、在體積計算中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7、追問:那么這兩種不同的操作,哪種得到的表面積大一些呢?
8、指導學生解決表面積的大小問題:在卷的問題中,兩種卷法的側(cè)面積相同,只需比較兩個底面積即可比出大小。在旋轉(zhuǎn)的問題中,需要計算出表面積后再比較。
9、在表面積計算中,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課前思考:
本課通過回憶知識----鞏固知識----應用知識等幾個部分的設計,讓不同的學生在本節(jié)課中有了不同的收獲。先復習學過的概念與公式,使已有的知識再現(xiàn)在鞏固知識基礎上,達到了溫固引新的目的。高教導對第9題的補充設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把數(shù)學課的教學過程變成了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shù)學的價值。
課后反思:
看了高教導的課前思考,很受啟發(fā),補充的設計很好的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本節(jié)課是練習課,但學生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練習中的第6題和第7題學生發(fā)言很積極,基本上都能解決。尤其是第7題關于不同的計算方法,學生都能說出來。
第9題我先讓學生比較兩種卷法什么變了?(體積、底面積、高)什么是不變的?(側(cè)面積)接下來讓學生先猜哪種卷法體積大,再提供給學生數(shù)據(jù)讓學生分小組計算,通過計算學生驗證了自己的猜想。這一活動如果按照高教導設計的思路進行的話,我想效果會更好。
補充的練習第四題學生完成的不是很好,這也使我很好的進行了反思,同樣的練習星期五才剛做過,評講過,為什么把“增加”換成“減少”學生就不會了呢?很多的練習都是通過反復的練習和評講學生才能較好的掌握。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缺乏主動性和靈活性。
課后反思:
有了同年級組幾位老師的積極探討使得本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十分豐富,而且有一定的思考難度。比如,高教導將教材的第九題進行了拓展,提升了本題的練習價值。課上,我沒有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來研究不同的卷法會出現(xiàn)不同的結果,所以估計有不少學生還是沒有真正理解不同的卷法會出現(xiàn)側(cè)面積相同而表面積和體積不同。看來,還是要抽時間給學生進行操作,通過操作來思考、探究其中的規(guī)律。
課上,我及時組織學生就自己學習本單元知識時的表現(xiàn)進行了自評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學生能比較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學習行為,看來,在國標教材和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學生的評價能力有了提高。接下來,還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分析自己的學習行為,出現(xiàn)的不足之處是什么,怎樣改進。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評價功能。